【关中史料】看了函谷关的地形图,感受到了什么叫"易守难攻"

秦函谷关,位于今天灵宝河南省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两千多年前,这里是从洛阳向西入关中的必经之地。

函谷关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在当时是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东诸国除了楚国之外,要想攻进关中平原,只能先叩开函谷关大门,而秦应对山东诸国确是游刃有余,战于国门之外,胜则攻城夺地,败则龟缩关中保存实力

函谷关地形图

函谷关位于黄河南岸,有典型的沟壑丘陵地貌。自远古以来,这片区域就充满了巨大的冲沟,高达数百米,任何人想要通过,都必须在这些巨大的冲沟中翻来翻去。函谷关所在的函谷道就是一条巨大的冲沟,只是沿着这条冲沟可以较为容易进入西面的关中平原,于是这里就成了连通关中和中原的通道。

函谷关.jpg

当人们走在沟底的时候,望着两侧的山脉,如同走在箱子的底部,于是就有了函谷关之称。

《辞海》中解释说:“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

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因为护驾有功,被周平王加封为诸侯国,并被赐予岐山以西的土地。

岐山所在地

到了秦穆公时代,秦国开始对外扩张,逐步到达关中平原的东部,后来基本占据了整个关中,当时的晋国曾经派兵驻守函谷道,防备秦国东出。在秦孝公时代,和当时的魏国,经过历次争夺,最终秦国拿下了崤函之地,随即设立函谷关。

坐拥函谷关的秦国可以说是占尽地利,易守难攻。六国联军多次攻打函谷关,大都无功而返。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秦将蒙骜败走,联军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外,然终不能破关而入。函谷关之地利险要可见一斑。

不过,函谷关也有被攻破的时候。公元前298年,齐国孟尝君联合韩、魏两国攻打秦国,一直攻到函谷关。此后,连续攻打三年,至公元前296年,终于攻破了函谷关。秦国朝野震动,被迫求和,归还了以前所攻取的魏的河外、封陵以及韩国的河外、武遂,联军这才退兵。此后直到秦国灭亡,函谷关再也没有被攻破。

到了汉代,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不断加深,河床不断下降,原来的河床裸露出来形成河滩,从而导致天险不再。行人从黄巷坂出来,不必再登塬,从河滩上过去就行了。这样,秦函谷关就失去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佳优势,慢慢的被废弃,最终被潼关所取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中史料】看了函谷关的地形图,感受到了什么叫"易守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