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招!文言文这样教

       

                          曹海鹰

        文言文难教。难在哪?音难读,句难通,意难解。

        文言文怎么教?今天新城南校区三位老师执教的课例,给我们支了招。

          第一招:读准,读通。学习文言文,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怎么读呢?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把课文读流利。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字,还有通假字等。对这类字词,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练习。比如《古人谈读书》中的“知” ,读作zhÌ,同“智”,智慧的意思。“识” ,读作 zhÌ,意思是“记住”。再比如《伯牙鼓琴》中“少选之间”,“少” ,读作shăo,意思是“一会儿,不久。”“汤汤乎” ,汤,读作shāng ,意思是“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书戴嵩画牛》一课中,多音字“曝”,在本文应读“pÙ”。这一类字词,如果老师不有意识纠偏,学生是很难掌握好的。

          第二招:读懂,读明。一篇文言文,光是读正确了,读通顺流利了,还不够。得“读明白”。就是要读懂词义、读懂句意。怎么读?教学中,仍然要牢记“语境”这一概念,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读准句子的节奏,要让学生分清楚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如果语速不同,停顿不同,意思就会理解错误。

          比如,新城南校区罗康宁老师执教的《书戴嵩以画牛》一课,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读准字音,读通长句之后,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文言文的句子要读出韵味,怎么读?

(指名试着读课文,该生读得平淡无奇。)

师:我们如果适当加以停顿,有节奏地读,就会不一样。

(课件出示加了停顿的课文,再指名读。这一轮读,学生一改先前的平淡,节奏有起伏,语调自然有高低)

师:现在,我把停顿符号去掉,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让人听出你的节奏?

(指名读课文。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明确的指引下,即使没有了停顿符号,也能做到语音语调起伏有致,读出一种抑扬顿挫的味道来了。)

师:除了有节奏地读,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如果把文章当成一个故事来读,随着故事的发展、推进,节奏自然就出来了。我们试试。

(学生齐读,果然读得停顿恰当,节奏分明,有语气语调生动起来,读得滋有味。)

        这就是文言文中有效的朗读指导,简明,有效!如果说,读正确、读通顺流利让学生做到“若出其口”。那么,在这种“读得有停顿、读得有节奏”的方法指导下,学生做到了“若出其心”。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也在这种朗读中得以浮出水面。实现了文言文,从言到文,从文到意的过程。

        第三招:积累,运用。如果说列举出今天的文言文教学让人眼前一亮之处,我想是课堂中的“积累”和“运用”。积累什么?积累了一句句意味深长的名言,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千古名句。更积累了种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节课,都有极强的“学法”意识。一遍又一遍地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借助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查阅工具书是好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更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除了“积累”,三节课中的“运用”意识,也很值得关注。试看罗康宁老师执教的《书戴嵩画牛》一课。

        在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之后,同时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趣说故事”的环节。

        课件出示三种说故事的开头:

1.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

2.我是一名画家,最擅长画牛,其中有幅《斗牛图》,大家都说画得好……

3.我是苏轼,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角色,先在四人小组里自由演练,然后在集体中展示。这个环节就是巧妙运用的精彩设计,三种开头,让学生分别站在“小牧童”“杜处士”“苏轼”的角度来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角色置换,学生自然沉入文本,与文中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置换角色后讲述的过程,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本节课学有所成的有效验证!

        再比如本节课最后,老师设计了一个“请教”的环节。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今人有云:

放牛当问( ),作画当问( )

题跋当问( ),()当问( )

……

君子是以务实学而好问也。不可改也。

        这就是有意识的指向语用!这种说一说、演一演、讲一讲等,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开展的语用实践活动。学生在如此别开生面的语用训练中,积累了文本语言,理解了文本内容,融会贯通了文言文难明的深意,水到渠成地提升了语文综合能力素养。文言文教学,指向积累,指向运用,这是我们必须明朗的目标和任务。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招!文言文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