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一点#好书分享#《阿司匹林传奇》2020-18

#每天写一点#好书分享#今天接着分享《阿司匹林传奇》这本书。

第二部分

阿司匹林创造了前无古人的销售奇迹

在20 世纪30年代,英国劳工阶层宁可没钱买面包,也不能不吃阿司匹林;伦敦街头的女士们在包包里常备一瓶阿司匹林,没事就吃2片,和吃糖差不多。当时的西班牙作家加塞特,把阿司匹林和铁路、电报摆在同样的地位,称他所处的时代为“阿司匹林的时代”。

阿司匹林能成为爆红商品,是因为资本对药品市场的激烈争夺,把阿司匹林推上了神坛,带起了全民吃药的节奏。这其中,拜耳公司功不可没。为了在阿司匹林身上榨取利润,拜耳公司使出了几个绝招。

第一个绝招,是专利垄断。对拜耳公司来说,阿司匹林是个市场无限广阔的金娃娃,想要获得巨大的垄断利润,就得尽快拿到药品专利。但阿司匹林在德国的专利申请却没有获批。因为按照德国专利法,乙酰水杨酸并不是拜耳公司的新发明,而是法国科学家热拉尔首先完成了制备。只不过热拉尔觉得实验复杂,没有继续跟进。而霍夫曼能制备出乙酰水杨酸,只是因为他的技术条件更好,产品纯度更高而已。这就意味着,有能力生产的药厂都有权利生产乙酰水杨酸。

但在英国和美国都通过了阿司匹林的专利申请。当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而美国是购买力首屈一指的新兴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拜耳公司立刻马不停蹄地扩大生产,兴建了当时规模最大、水平最先进的制药厂,大赚特赚了一笔。

但好景不长,拜耳公司与对手海登化工在英国的专利争夺中失利。拜耳公司为了保住英国的市场份额,只能另辟蹊径。

第二个绝招,品牌营销。拜耳公司的推销员到处去敲医生的门,像推销保险一样推销阿司匹林,还在一些医学刊物上打起了广告。1905 年,美国记者亚当斯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矛头直指“秘方药”行业,引发了公众对药品安全的广泛关注。在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推动下,美国出台了著名的《纯正食品与药品法案》。阿司匹林毫无悬念地被波及了,拜耳公司的商业炒作被美国医学会抓了典型。眼看专利权马上到期,又不能搞推销,拜耳公司阿司匹林的销售前景很不乐观。更糟的是,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原有的商业秩序,德国商品的出口渠道被关闭。这时候的拜耳公司可谓绝招用尽,举步维艰。

但转机意外出现在一战结束前后,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流感,据统计,1918至1919两年间,全球约有1亿人死于流感病毒。各大城市里尸积如山,医院却束手无策。医生们只好把服用阿司匹林当作权宜之计。乙酰水杨酸虽然对流感病毒没有效果,但在病人强烈求生欲的支配下,即便只能缓解疼痛和发热,也能为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争取时间。作为病人们的救命稻草,阿司匹林的销量迅速恢复。

但紧接着,拜耳公司又陷入了苦战。1920年,美国法庭判决决定,阿司匹林作为乙酰水杨酸的通用商品名称,不再为拜耳公司所独有。各大药商早就对阿司匹林这个商标虎视眈眈,判决结果一出,美国药店里就出现了上百种品牌的乙酰水杨酸,它们都叫阿司匹林。

第三部分

阿司匹林创造了巨大的商业财富,但它的药物机理研究却严重滞后。直到上世纪70年代,英国化学家约翰·范恩经过10年的研究,终于解开了阿司匹林消炎、止痛的谜底。

简单来说,当生物体受伤或者病变,被破坏的细胞会释放一种叫花生四烯酸的激素,这种激素经过催化,会转化为前列腺素。前列腺素会导致生物体红肿、发炎、发烧并且疼痛。而阿司匹林能中断前列腺素的产生,没有了前列腺素,那这些症状也就不会产生了。范恩的这篇论文在《自然》杂志一发表就引起了轰动,他也因此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紧跟范恩的脚步,阿司匹林更厉害的隐藏功效浮出了水面。瑞典科学家萨米尔松发现,血液中的血小板之所以有凝血作用,也是因为前列腺素的催化。阿司匹林进入人体后,前列腺素的产生被阻断,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也会因此失效,这就会造成伤口持续出血。对普通人来说这不是什么好事,但这对心血管病人来说却是件大好事。经过科学家们十多年的临床试验,科学家们的努力终于获得了一纸批文。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举起了一瓶阿司匹林,亲自打出广告词,他说:“一天一片阿司匹林,心肌梗死患者的福音”。阿司匹林经过大起大落、一波三折,再次重获新生。

直到现在,“神药”阿司匹林的光环还在不断增加。医学家们陆续发现了阿司匹林一些其他的疗效,比如防治中风、肿瘤、老年痴呆,甚至恶性肿瘤。虽然这些功效有待严格的临床试验证实,但每年都有大量研究阿司匹林的医学论文发表。根据作者的统计,现在围绕阿司匹林进行的研究项目有两千多项,这种已经120岁高龄的传统药品,还在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 (来源:得到 每天听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写一点#好书分享#《阿司匹林传奇》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