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表演者 ——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所思所悟

戈尔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这本书最独到之处在于戈尔曼在书中将人们的社交活动比做是一场在剧场上的演出,人人都是优秀的演员,面对他人能很好地展现出自己希望呈现出的形象,放在现在来说也是一种维持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人是一种有思想的智慧的高级生物,这也使得一个人的行为不会完全纯粹无目的的,而在社交中进行表演能够低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或对未来提供某种便利。戈尔曼将人的社交活动比做是一场表演后,由此引申出前台、通道、和后台等诸多概念,用浅显的比喻传递出了社交活动乃至生活中的任意场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实质,书中提到的几处概念值得让人深思。

其一,假装作为的概念。 在许多机构中,员工需要做的除了日常的工作任务外,还有个心照不宣的任务就是在老板进行巡逻、检查的时候,即使该做的工作已经完成,但是仍然需要假装在卖力工作的样子。这种行为不仅是员工的一种表演,从而达到在老板面前留下好印象的目的,而与此同时,老板也明白自己的下属也并没有所表现出来的那么忙碌,但他在员工的表演中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威严,从而得到满足,这也是上司作为观众对于表演者的期待,由此,员工与老板之间达到一种心照不宣的微妙的平衡。

其二,限制接触。限制接触指的是表演者与观众的接触中保持一种社会距离,这种距离会使得观众对表演者产生并维持一种敬畏感,但其实表演者追求这种距离是为了防止观众通过近距离接触从而发觉自己与表演者并无差异,从而导致表演无法继续。通常情况下,观众会觉得这种距离感来源于表演者本身具有的威慑力,事实上,这种距离感可能是表演者刻意营造出来的,是距离感导致了威慑力而不是威慑力造成了距离感。这种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印证,大部分精英人士在社交活动这个大舞台上所营造出来的形象往往是高不可攀、遗世越俗的,但在表演结束回到那个后台,他们也不如所表现的那样不是人间烟火,极个别精英人士私下的做派比流氓地痞更要龌龊不堪,然而只要重回台前进行表演,他们又是一副备受瞩目、受人敬仰的模样。

读完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的一个社会热点:上海名媛和男版名媛。上海名媛指的是一群所谓的名媛为了维系人前自己“名媛”的形象,不惜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拼一份网红甜品店的下午茶、去高级酒店开一间昂贵的房只为了拍照发微博、朋友圈,丰富自己的“名媛”经历。无独有偶,还有这么一群男版“名媛”,他们只需要缴纳一笔学费,就会有专门的人员安排他们排队在豪车前拍照,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文案,为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提供素材,而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居然在当代发展成了专门的产业链,是因为什么?我认为是人们对虚拟社交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加深了,比起在人前表演,当代的人更多选择在社交上面对屏幕表演,或许是网络上的观众变多了,或许是虚拟人设的表演更加简易了。而虚拟社交的普及化,社交网络上的表演使得网恋也成为当代年轻人更为推崇的恋爱形式,在网络上,大家都能戴着面具跳舞,尽情对着屏幕表演,也丝毫不用担心有其他表演者破坏这场表演,而双方都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也满足于对方展现出的表演,彼此进行着自我陈列,互相欣赏有意塑造出的形象,但其实这种基于表演而产生出的感情,其本质不过是由符号堆砌的虚假情感,由此获得的也不过是一种虚假的幸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见惯了各种必要或不必要的表演,有些人在朋友圈晒出一本书的名句,表演自己热爱阅读的一面,而事实上这本书可能二分之一都没有看完;有的人在朋友圈秀出经过精心修饰的照片,配上谦虚的文案,实际上却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赞赏。这样戴着面具的表演生活让人沉迷其中,迷失自我,但其实除了得到虚荣心的满足,其他的一无所获。与其整日思考如何演绎好自己的人设,不如早日认清自己,活出自我,毕竟人永远的观众是自己,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保持真实才是人生的真谛。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是表演者 ——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所思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