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景观摄影

西方景观摄影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影响:

景观摄影最早出现是于1966年美国乔治·伊斯曼由内森·莱昂斯策划的题为“当代摄影家:向着社会景观”重要展览。而后出现的新地形学:人为改变的风景的照片与1966年纽约举办的《当代摄影师:向着社会的风景》一同,成为日后从“风景”转向“景观”,从“自然的风景”走向“社会的风景”和“批判的风景”的分水岭。

而西方景观摄影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应该可以说是从1975年的时候,美国的新地形的摄影展览是真正掀起了中国景观摄影的浪潮。2011年,在中国广东的连州第七届国际摄影节上,中国著名女策展人段煜婷也策划了同样一个“向着社会景观”的展览。这个两个展览相隔45年,空间上相隔太平洋两岸,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因为现在的中国和50年前的美国很像,都是经历经济高速发展,周围景观的变化其实已经超出艺术想象的范畴,建筑逐渐西方化、工业化、现代化。

其实于我自己的感想而言,景观摄影用最平静的角度去记录,在人为的影响下生活环境的改变,从我们小时候起,我们城市的变化也是肉眼可见的,原本原生态、平静的环境被挖掘机搅得天翻地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于莱昂斯和段煜婷而言,他们就相当于先知先觉,用影像的形式去记录下来这个历程的更变。

1 梁思聪

梁思聪是墨西哥出生的华裔摄影家,在1994年第一次到北京时,见到的是一个有千年历史古色古香的老城市。然而2001年他再去北京,让他念念不忘的四合院都拆光了,新的北京与他的记忆完全不同。身为摄影家,梁思聪觉得他义不容辞应该记录下这样快速的改变。从2002年到2004年,他走了许多中国的大城市,他选择的镜头,往往同时呈现了一个城市(或地区)过去、现在、及未来的面貌。这些照片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了城市破坏与重建并存的时期。原本存在于老建筑社区、城市结构与自然景观之中的古老历史正慢慢地被擦除,而期待中的未来历史,正沉睡于新城市中,还未展开。


2 王久良

《垃圾围城》王久良

“城市是母体,而我们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

2008年10月起,王久良走访了北京周边400多个大型垃圾场,拍摄了上万多张照片,为北京绘制了一张垃圾包围图,并制作了《垃圾围城》的同名纪录片。

这些密布在北京五环和六环附近的垃圾场,每个都有上万平方米规模,它们紧紧地包围着这座巨大的城市。

影像是沉默的,同时也带着尖锐的声音,它们诉说着北京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背后的一面。


3 姚瑞中

《巨神连线》姚瑞中

自2016年初开始,历时一年半的时间,台湾艺术家姚瑞中密集走访拍摄全台二百三十余间庙宇、墓园、公园及乐园,集结而成《巨神连线》系列作品,主要关注华人投射自我形象形塑出的神偶世界——祂们有些已然毁弃,逐渐佚失群体记忆,大部分则仍存在公众视野;透过这些由欲望投射组建成的“神像”,爬梳隐现于地理空间上的特殊政治性关系。


对于我本身而言,我最喜欢景观摄影所给人带来的批判性,开始重新思考人类自身的命运,并促使艺术承载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责任。至此,摄影师对自然的态度,开始由早期对自然的探索和赞颂后,转向对自然的默视,并发展为对自然的祭奠。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去思考的问题,明明这些变化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因为生活中的习惯性,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些,这无疑是可悲的。景观摄影刚开始看比较枯燥无味,但是他背后所带来的是反应当代社会的一种变迁与发展,建筑逐渐工业化,失去了原本几千年所留下的痕迹,被挖掘机无情的铲除,变成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逐渐麻木化,不止是对建筑的审美,还是对自然地一种模式。这是对对西方化、全球化的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中国的景观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