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新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是追求质量更好的教育、实现品质更高的教师生活的重要途径。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发现,是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共同成长。

一、观课议课中的核心

“谁说了算”

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是‘算’?”“怎样才‘算’?”

这取决于三个要素:

首先是“说”的要素,也就是说了什么——说的东西有没有用,怎么说——是否采用了别人愿意听的方式。

其次是取决于“听”,参与者爱不爱听、想不想听、如何听必然影响“听”的效果。

第三是“用”的问题,这要看评课时大家所表达的意见是否有用、是否能用,参与者是否准备用。

核心观念:

一是相信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需要承担专业思考的责任;

二是教育具有境脉特征、延展性,不同的情境下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衡量标准;

三是教研活动最终要走向教师研究自己,用一种好的生活方式不断进步。

二、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并不只是词的变化,而是教研文化的变革。

“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用心灵感悟课堂;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

它强调平等、开放,是对单向的、权威的听课评课文化的反叛,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潮流的需要。

听课评课“关注重心是课,是课堂上的问题,是在想自己如何帮助教师解决问题。观课议课关注的是教师,是如何借助课堂观察和研究来发展教师。”

三、观课议课的思想

幸福是一种能力

“人因思而变”,教育不能停留于解决表面问题,要通过提供思想,促进思想,人最终需要的是自己发展自己。

四、观课报告的写法

基于“幸福是一种能力”、“首先定位于自我发展,而不是定位于帮助他人”的理念,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一线教师的观课议课可以从几个方面反省和报告:

(1)观课前,我对课堂观察和研究有什么期待?我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2)观课时,我发现了什么有意义、有趣的课堂现象(可以找一到三个)?

(3)对于课堂观察到的现象,我有什么样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来教,我准备做出哪些方面的调整?为什么我要做这样的改变?

(4)我在观课中的收获和改变是什么?我想和授课教师、参与者交流的问题是什么?

五、观课议课的操作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认为,教学的改革“最为重要并且是中心的课题,是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形成作为专家的教师们之间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日不形成,学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而这种同事关系只有在所有教师都开放教室,互相观摩教学、互相批评时才能构建起来。只要有一个教师封闭着教室的大门,那么,想从内部进行学校改革就是不可能的”。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既依赖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又发展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目的是建设相互滋养和润泽、共同发展和成长的校园生态。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教师不仅育学生,而且育自己、育同事;

观课时坐在学生身边,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困难、学习需求、学习创建,以及学生的作业和作品……总之,观课教师要成为授课教师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的“眼睛”。议课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观课教师要以观察到的学生学习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讨论,实现以学论教,追求有效教学,帮助授课教师改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观课中做研学和助教

一是上课时班上总会有一些分心的、调皮的学生,教师照顾不过来;

二是他们平时上公开课的机会不多,由于缺乏他人的观照,对自己课上的问题很难发现和研究;三是学校采取的是“大循环”教学方式,同一节课上第二次一般要等六年,教学的改进设想不能及时实践。针对这样的问题,他们想做这样的改变:同年级同学科的两位教师合作教学与教研,彼此成为对方的眼睛,给对方当助教。听完他们的设想,笔者为他们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点赞,为他们对学生发展的思考和努力喝彩。

当助教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要防止过度参与导致喧宾夺主,抢了授课教师的“镜头”。比如在授课教师讲解时,观课教师不要有太大太多的动作,不要围在一个或几个学生身边,导致学生紧张。当助教的方法很多: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分心了,观课教师要暗示和提醒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上;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观课教师要参与分析、讨论,给予指点;如果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遇到了障碍,或者学习效率低下,观课教师可以参与、组织讨论。

(二)进行以倾听和理解的议课对话关系,并追求研究和创造。

我们主张观课议课的对话从倾听开始,通过倾听来成就表达者,帮助表达者实现自己。(加入李政涛教授的倾听着的教育。)

其次,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参与者要相互敞开、彼此承认,既不要唯唯诺诺、消极地接受评论和批判,又不要采取唯我独尊、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君子和而不同

对话交流过程中,要学会从各自固守的观点中转身,观照对方,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具有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我们只有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看到教学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和教学理解的多样性,对话才会有价值。

同时,观课议课还要善于体会别人的情感、理解别人的需要。

美国学者戈尔曼认为:“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论语》中有这样的说法:“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议课时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想一想,在情绪抵触的情况下,您说得再多、再有水平,是不是也等于白说?

最后,对话要多用问号。我们认为评课和议课的区别,简单地说,就是用句号和问号的区别。“我觉得你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这样的话语后面可以用一个句号,这是“评”的方式;“我在课堂上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对这种现象,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或者“对课堂上的某事,你是这样处理的,我想知道你是如何思考的”,这样的话语后面可以用一个问号,这是引起“议”的方式。议课中的问号致力于促进对话和思想,它追求的是参与者在相互尊重中了解和理解,在共同的商议中探寻和创造共同的未来。评课往往就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评点;议课要围绕教的行为、学的行为,通过对话探究,揭示参与者背后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及个人的教育动机,它不仅仅停留在“这样教好(或不好)”的结论,而是探讨“我们想听一听为什么这样设计,你是怎样想的”,即在对话中更新彼此的教育观念,获得对教育的重新认识。这样,议课就不再是就行为讨论行为,而是以外显的行为为抓手,讨论教育观念和教学效果。这就像担担子,担子是行为,两头挂着两个筐——一头系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另一头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整体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致力发现新的教学可能。人实际上生活在可能性的空间里,可能性扩大,意味着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创造机会。议课主张在合作研究中发挥教学想象力和创造力,集思广益地探讨出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现和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譬如烹饪鸡蛋,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的消费者和不同的就餐背景。

(三)把建议提到人的心中去

我们主张观课议课时尽可能少对别人的教学指手画脚,而是向他人贡献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方案,邀请他人参与对自己思考、方案的讨论。比如可以分享:如果我来教,我想做出这样的选择,大家看怎么样?如果我来设计,我想采用这样的路径,大家看是否可行?

当然,如果参与者需要,也应提出建议,只是这样的建议要基于研究和观察,把建议提到别人心里去。比如,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管理经验不足,课堂纪律可能是有效教学的拦路虎;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与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方式不当有关。显然,议课时如果对新教师提出教学创新的建议,可能会使其无所适从;如果建议有经验的教师强化课堂常规和教学管理,则可能被授课教师嗤之以鼻。课堂教学要讲“因材施教”,观课议课要讲“因人而异”。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课议课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