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四三章·无有无间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二、译文:
天下最善于变化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固的东西。呈现出不断的运动,才能不断地复现外观形制。现实的我因此知道思想上接受道衍生并约束万物的益处了。
不干预万物,接受道衍生并约束万物所带来的益处,天下没有比道做得更好的了。
三、字义:
至,极也。[易·坤卦]:至哉坤元。[注]:至谓至极也。
柔,草木新生曰柔。[诗•小雅]:薇亦柔止。柔,柔者刚之反。[易•说卦]: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书•洪范]: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说文注]:柔,木曲直也。[洪范]曰:木曰曲直。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
[说文]:坚,刚也。[广雅]:坚,强也。
[广韵]:出,见也。[增韵]:出,出入也(自内至外。与‘入’相对)。
[玉篇]:无,不有也。[广韵]:无,有无也。
[玉篇]:有,不无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说文]:入,内也。[玉篇]:入,进也。
[说文注]:间,隙也。隙者,壁际也。引申凡有两边有中者皆谓之隙,隙谓之间。间者,门开则中为际。凡罅缝皆曰间,其为有两有中一也。[墨子经]:有间中也。又,间不及旁也。
[集韵]:益,饶也,加也。[广韵]:益,增也,进也。[易·杂卦传]:损益,盛衰之始也。
[尔雅·释言]:为,作,造。[说文注]:假借为作为之字,凡有所变化曰为。
[博雅]:言,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
[释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广韵]:敎,训也。
[集韵]:希,寡也。[尔雅·释诂]:希,罕也。[疏]:简少之称也。
[广韵]:及,至也。兼与之辞。[战国策齐策]:徐公何能及君也?
四、说明:
本章老子开篇即说,凡物是运动的,事物的外观形制只不过是运动的结果的反映而已。“至柔”而五官不可感知的运动,支配着“至坚”而五官可以感知的外观。所以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在老子的字典里,“柔”、“弱”、“白”、“辱”、“大”、“小”、“玄”、“明”等等,都具有着“变化”的意思。
1、何为“无有”?
“无有”并不是“虚无”的意思,它是老子在道经十四章所说的“一者”。
道经十四章:
原文: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抿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朢。
“一者”与“无有”都是对“浑沦一体之物”的别称。“一者”是从外观角度对“浑沦一体之物”的别称,“无有”是从运动角度对“浑沦一体之物”的别称。
“出于无有”是言万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类似于“至虚极也”的说法。
2、何为“无间”
“无间”是指事物的外观形制。无论事物是由多少部分组成的,它总是以一个整体的外观展示出来。无论“车”是由多少个零件产出来的,当这些零件做为“车”的整体呈现时,对于这些零件而言,它们之间就是“无间”的。
“无间”就是老子在道经十六章所言的“静”。
道经十六章:
原文: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方作,居以颁复也。夫物员员,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道”是不可以描述的,因为“道”只是个运动状态而已,“道”是“无”的运动,并在“无”的运动中包含了“有”的运动,并以“有”的运动来展示“无”的运动结果而已。
“无”也称为“动”,“有”也称为“静”。总而言之,“静”就是对“动”结果的反映。这个对结果的反映,老子在此章称之为“无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观形制”。
“入于无间”是言万物的运动结果,类似于“守静表也”的说法。
“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就是“至虚极也,守静表也”的另一种说法,两者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3、天道。
善于变化的东西永远都能驾驭僵化无变的东西,因为凡物所具有的僵化无变的固定形态,都是由善变的运动所给予的。
“不言”则可保持思想的变化,“无为”则可保持身体的变化。保有变化,则可对事物“约束而不干预”,达到“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的境界。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