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身的体液之一,
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因为它是一种液状的营养物质,故称其为津液。
津液包括唾液、胃液、肠液、关节腔内的液体,脑脊液以及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泪、涕、汗、尿液等。
这说明津液具有生理作用。
它是体内一种最为宝贵的液状营养物质,包括了人体在生理情况下的一切体液,但并非是体内一切水液的总称。比如水,它是津液在生化过程中,受了致病因素的影响而衍化成的病理产物,所以不属于津液的范围。那么津液的分类情况是怎样的呢?津液同源于水谷的精微之气,但由于它们的分布部位及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津与液又有所区别。从津液的性状来看,其清而稀薄的液体称为津,浊而浓稠的液体称为液。津属阳,液属阴。但是津与液在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方面,难予截然分开,故通常把津与液合称为津液。从津液与脏腑的联系来看,津液的分类如下。
(1)“心为汗”:
汗是来源予水谷的精气,是精液所化生的。津液和营气都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所以津液是血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血和汗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心主血,故汗为心之液。汗的变化可以反映或影响心的功能。
(2)“肝为泪”:
肝液化为泪,上注于目。如果肝阴不足则泪少。肝经有风火就会出现迎风流泪等病症。所以泪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肝的精气的变化。
(3)“脾为涎”:
津溢于口而为涎,所以为脾所主。临床中小儿脾热就会流涎,口歪的患者也流涎。津液不能上达则涎少口干。因此涎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脾气的变化。
(4)“肺为涕”;
肺液化为涕。如果肺阴不足则涕少鼻失濡润。肺气不宣畅则涕多而鼻窍堵塞。所以,涕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肺的变化。
(5)“肾为唾”:
唾为肾的精气所化,足少阴经挟舌本,故唾液能够上达于舌下。如果肾气不足则会出现咽干、口舌干燥的病症。因此唾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肾气的变化。总之,古人认为五液分别为五脏之精气所化生,五液之分对临床辨证论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津液的生成和输布、排泄过程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说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的精微之气。饮食水谷通过胃的腐熟和游溢精气,小肠的分别清浊,脾的散精化生而成的津液。所以,水谷精微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津液的输布,要依靠脾的转输,而上归于肺。在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的作用下敷布全身,所以津液的循行和输布是以三焦为通道,以肾的气化为根本的升清降浊的运动。
胃、大肠、小肠也参与了津液的代谢过程;水液经过胃下降到小肠和大肠,还要在小肠和大肠不断地被吸收。津液的一部分经过脾、肺、三焦的作用而布散到体表的就成为汗,另一部分通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排泄于外而为尿。
除此之外,肝的疏泄功能起到了调节气机的作用,也有助于津液的输布。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心对津液的输布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肺、脾、肾三脏为主的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
3、湋液的功能
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1)津的功能:
津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滋润皮毛肌肤,调节人体水液的平衡。津随卫气行于焦,散布周身,湿润和充斥着脏腑、经脉、肌肉、皮肤等组织。其达于皮毛而外泄的为汗,其输注于孔窍,见于外的则为泪、睡、涕等。其下行入膀胱而排出的为尿。因此,津、汗、尿是一体相承,维持并调节人体内水液的平衡。其二是组成血液。津是稀薄的体液,它一方面不断地补充血液中的水分,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气血的流行通利,使血液在周身循行不息。
(2) 液的功能:
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滋润皮肤七窍,滑利关节。其二是补益脑髓。
因为液的性质浓稠,随营血行于经脉之中,当它从经脉中渗出以后,就起到荣养五官七窍,润泽皮肤的作用。渗入关节的液则能滋润关节,使之屈伸得力,运劲自如。渗入骨的液就能滋润和充养骨髓与脑髓。总之津液的生成其来源相同,但其性质和功能又有区别。可是津液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同时津液可以渗入经脉之中,也可以渗出经脉,所以,津液的代谢及生理功能是维持体内的液体保持平衡的主要环节。
如果体内的津液不足,轻者可以出现口渴、咽干、皮肤干燥等伤津病症。重者可以出现舌质红绛、有裂纹等伤阴病症。如果津液的循环出现障碍,就会出现水肿或痰饮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