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总结(3)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有效人机沟通的条件: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越一致越好;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否则就成了一厢情愿,难以持续进行;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送信息;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为了引起对方注意,我们传递的信息要尽量符合其需要和兴趣;沟通要有及时的信息反映;沟通过程没有受到主客观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2.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定义:传递交流信息是人际沟通最基本的作用,信息的传递交流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其功能包括:心理发展功能(人际沟通人对人心理发展的动力作用);心理协调功能(协调认知;协调情感);心理保健功能。

3.人际认知的含义: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断,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4.人机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对他人形成一种较综合的概括的认识。特点:意志性倾向;好坏评价是形成印象的基本依据;中心特性左右着印象的变化。

5.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新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近因效应(指新近印象对人际认知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了强烈影响作用);晕轮效应(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之后,还会把这种印象推挤扩展到对该人其它特征的认知上去);定型效应(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化认识,从而对总体印象产生很大影响)。

6.归因偏差:从理论上讲,人们的归因应该是以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得到的结果也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由于认知过程本身的局限性和动机等方面原因,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常常带有片面性而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完全真实客观。古音偏差分为两类:观察者-行为者偏差和自立偏差。

7.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表现为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现为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8.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奥尔特曼和泰勒提出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经过四个阶段:定向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初步确定要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对象;情感探索阶段:此阶段双方主要是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练习;情感交流阶段:此阶段双方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由正式交往转向非正式交往的实质性变化;稳定交往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

9.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悦纳和积极态度。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相互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最主要方面包括:个人魅力吸引,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

10.            模仿与暗示的含义与种类: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的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可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暗示指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分为四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11.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暗示者的特征;受暗示者的特征;暗示刺激的特点。

12.            从众的含义: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3.            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群体因素(群体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个体因素(人格特征,性别,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境因素(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14.            合作与竞争的概要:合作指互动的个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己又利他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竞争指互动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

15.            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在合作条件下,群体成员之间能建立和保持友好协调的人际关系,个体的活动效率因此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竞争能够使个体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激发强烈的行为动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所以它同样可以大大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因此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行为都主要起积极作用,但与合作相比,竞争更具有心理优势。通过合作,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助竞争,我们增强了意志,提升了能力,因此又更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实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台湾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工作的,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人,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时,正面的积极态度常多于反面消极态度。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能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客观的观察,并能做有效的适应。

2.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指学习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既情感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整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方式: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以预防辅导为主;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辅导。主要途径: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知识点总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