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读后感

这是一本涉及人文、历史、美学与艺术的美食文化书籍,也是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授权图书。作者陈晓卿与团队18400小时遍寻全球奇绝美食,讲述了8类食材和70个美食与人的温暖故事,字里行间带读者阅尽生活滋味。作者选取了精准的内容切口,通过“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史”、“鸡肉风情说”、“颗粒苍穹传”、“香肠万象集”、“根茎春秋志”这八大富有江湖感和故事性的主题,经由食材这一窗口,全景式呈现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带领读者理解全球不同文明饮食文化的差异。(以上摘自百度)

陈晓卿的记录片拍得非常有创意和情怀,他的文笔我也非常喜欢,在他的文章中,跟着食物的脚步,能了解到很多和食物相关的人文、历史、市井故事等等。本来我去图书馆是打算借他的那本《至味在人间》,然而找来找去找不到这本书,只好借了他的另一本《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

《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其实相当于一本带解说文字的摄影图册,图多,字少,也有些看头,聊胜于无吧。

《风味人间》曾有另一个名字——《撞食记》。这个古灵精怪的名字,来自节目的总顾问沈宏非,取意源自撞色或撞衫,有一种不失尴尬的会心——正如人们在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心有灵犀的不谋而合和异曲同工。

下面说说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一些食物。

第一集,《甜蜜缥缈录》

在这一集,我知道了一个词:“猎蜜”。

喜马拉雅山下的昌泰尔族人,在悬崖峭壁上的两百米高空,没有任何防护与喜马拉雅巨蜂对抗,以获取崖蜜,这是真正的“猎”啊。

蜂蜜是人类早期最珍贵的甜味来源。正是从蜂蜜里,我们的祖先获得对美味的初始体验。

第二集,《螃蟹横行记》

这一集,讲了世界各地的人对不同种类的螃蟹的不同吃法。配上图片,真是让人越看越馋。

在威尼斯,当地人吃一种软壳蟹,在春秋两季的时候,螃蟹会蜕壳,刚完成蜕壳的蟹,外壳十分柔软,几个小时后,软壳就变硬,回归正常。

当地人就抓住这个瞬间,将这种软壳蟹裹上面粉油炸,炸过之后,外壳酥脆,内里松软,还有微微的爆浆。(不知有没有机会去尝尝这道菜。)

第三集,《酱料四海谈》

这一集,讲的是世界各地比较经典的酱。

中国的经典酱料非常多,比较常见的就是涮羊肉的天然绝配——芝麻酱,以及川菜的加持——豆瓣酱。

对于另一种大众酱料——辣椒酱,则归属给了墨西哥,毕竟墨西哥的辣椒也是非常有名的。

第四集,《杂碎逆袭史》

这一集,给传统意义上上不了台面的杂碎做了个专集。

对于杂碎这种食物,喜欢的人是真喜欢,不喜欢的人也是真不喜欢。

杂碎属于一种剑走偏锋的食物,比如肥肠,它部位特殊,口味独特,有人寻味而来,却也有人知难而退。(喜欢肥肠!)

同样,羊杂也是某些人的爱好,上不了正式的宴席,却是私下独享的美味。

杂碎中的逆袭,鹅肝,则已经成为一种昂贵的食材,口感丰腴细腻,鲜美醇香。

第五集,《鸡肉风情说》

鸡肉是一种神奇的食物,它跨越种族和地区,成为人类饮食中的世界语言。

中国最北方冬天的小笨鸡炖蘑菇,非洲烈日下的碳烤马拉松鸡,韩国的炸鸡,淮北宿州的烧鸡,四川的鸡豆花,法国的布雷斯鸡,海南的椰子鸡……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600亿只鸡被端上餐桌,是人类最重要的肉食来源。

第六集,《颗粒苍穹传》

颗粒是指生命初始的形态,比如鱼子,鸡蛋,虾子等等。

最普通的鸡蛋,在中国可以做成灌蛋,小心又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并保证蛋黄不破。在英国,则有与灌蛋不谋而合而又截然相反的版本,是将半熟的鸡蛋外面裹上肉馅油炸。

这有趣的“南辕北辙”,体现出不同地区的人对待食物有不同的智慧,这里面也包含着他们各自的人生哲理。

第七集,《香肠万象集》

香肠也是普遍而又受欢迎的食物之一,它的制作方法之中,融入了各个地域的奇思妙想、不同的传统与喜好,香肠也因此有了丰富万象的味道。

中国的广式香肠,川味腊肠,泰国的酸香肠,意大利的萨拉米,德国的白肠,匈牙利的曼加利察猪肉肠……香肠的风味,依赖于时间的再造,时间流传之间,香肠的味道变得更加悠长。

第八集,《根茎春秋志》

在黑暗的泥土之中默默生长的根茎,却对人类的饮食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几乎无人不爱的土豆,跟肉炖,素食,做成泥,制成粉条……不论怎么做、哪一种形态,都是美味。

大蒜也是四海八荒皆受欢迎的食物,因其独特辛辣的口味,浓烈的气息,经常成为菜品之中的“灵魂担当”。(啊,这时节新蒜已经上市了!)

另一种根茎食物,姜,以鲜明的滋味,雄踞调味品榜首。姜不仅是烹饪中的调味核心,还能成为甜品姜撞奶中的点睛之笔。(新姜也快上市了!)

根茎,是从泥土中生发出的人类的口味之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