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心》中得到的感悟,你也可以得到不一样的

图片发自App

这几天在读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大师合著的《文心》,感触颇多。好多年没有读到这样的好书了。为什么说这本书好呢?其实,翻开书就被这本书《序一》里的第一句话吸引住了:“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知识。”我很好奇,在以往的阅读经验中,国文的知识如何能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呢?于是认真地读完了《序一》,就很想知道它为什么是一本“极新鲜极卫生的吃食”,甚至序作者还推荐“不至于会发生食古不化等病痛”的原因。《序二》是著名的散文大家朱自清写的,他也非常肯定了这本书的作用。


02


接下来就是正文的第一篇文章《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文中讲了两个中学生——周乐文和张大文一起预习鲁迅的《秋夜》和姚鼐的《登泰山记》,两个孩子对这两篇文是一头雾水。此时周乐华的父亲周枚叔提到,他们不懂这样的文章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是大人和古人写的文,并非专门为中学生写的,还说“你们非从文章中收得经验,学到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程度不可。”


两个小家伙带着这样的理念去看着两篇文章,也大概懂得了文章大意。但是一些深入的细节还是得周枚叔再提点。人的经验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外部经验容易理解,但是内部经验纯粹是作者某一刻的想法,不同的人处于同一事物或景物,内心的想法不会完全相同,因此千人千面,各自体会。


我此时也是与书中主人公一般,心中涌动着一股明朗的清流,不禁与他们一起感叹:“我们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03


讲到作文,我比较喜欢书里的第三篇小文《题目与内容》。这篇小文里讲到,在国文课堂上,学生们的怀着“试一试”的好奇心等着王仰之先生出题目。


王先生在孩子们写提笔文之前,先深入浅出地与学生们讨论了“在怎样的情形之下,我们才提起笔来作文呢?”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先是自己有要表达的内容,也要有表达的欲望,才可以确定写的范围。如他所说“出题目不过是引起你的意趣罢了,所写的内容还是你自己原来就有的。”这样引导起来,孩子们都有了要写的内容,纷纷行动起来。


王先生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以现在的语文课堂作文角度来讲,依然毫不过时。这也符合了我们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民国时代的王先生早已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名循循善诱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在课堂上,他尊重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也让他们学到了实用的知识。他的教学理念已超越时空,放在现在,他当之无愧是一名师。


04


讲到读书,包括自己以前并没有合理规划,只知“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结果书读了不少,但是好多书的内容及曾经打动过我的共鸣,到现在也想不起来。这样的读书效率是很低的。可见,什么年龄读什么书,怎样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本书第五篇小文就讲到了关于阅读的选择——《小小的书柜》。大华家是读书世家,家里书房藏书不少,但是他却不知道要选什么样的书才合适自己读,所以他的书案上都是杂乱的书籍。

周枚叔看见了,直说:“乱读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在中学生有限的课外时间里,读书“非得力求经济不可”。那怎样才是力求经济的书单呢?周枚叔整理出来给大华的书单有:一、工具书:《学生字典》,《辞源》。二、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老残游记》等,外国名著是《鲁滨逊漂流记》和《希腊神话》,诗词类推荐了《唐诗三百首》。

这份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推荐书单,在现代也一样通用。但如今学生阅读涉猎的范围更广,他们阅读的书籍并不止这些,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杰出著作层出不穷,一些优秀的书籍带给我们思想上的震撼是无法估量的。因此选择合适的,能提升自己能力,提高个人境界的书籍来进行阅读是很有必要的。

《文心》是一本超时代的稍稍理想化一点的书籍,书中的很多对现代文知识点的见解在当下是也能让人耳目一新。我个人推荐——愿你也能从其中得到你想要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文心》中得到的感悟,你也可以得到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