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庄地名文化志第三章大南南叉(1)

                  第一节,小石崖沟

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

小石崖沟是大南南叉左起第一道小沟,包括庙东坡从前到后一面坡。位于东径113.82度,北纬36.58度,海拔893米。东至山顶,西至大南南叉大路,南至起连坡,北至前东沟的双结堰。

区域内现状

小石崖沟地区现有梯田106块,面积32.3亩,石堰长10080米,其中荒废23块,12亩,石堰长3900米。庙东坡花椒树核桃树最多,成为果树林,其中黑枣树53棵,柿树20棵,杂木树13棵。

小石崖沟花椒树286棵,黑枣树25棵,柿树6棵,核桃树4棵,石檐子2个,人工打水井一眼,机井一眼。标志性建筑有1970年修建的水库一座。水库后底是双龙洞。

土质及适宜种植的作物

小石崖沟梯田大部分是坡地,沟地约占三分之一。土质多黄土,兼黑土,土层瘠薄是典型的劣等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谷子、玉米、南豆、红小豆等粮食作物,产量很低。本地区主要种植花椒树、黑枣树等果树。

历史传承情况

小石崖沟最早由刘廷祥,李氏(待考)先祖开发,1946年为刘重新、刘从正、李昌茂、王怀吉、李胜元、李加元等村民所有。1956年后,归二街三街和五街集体所有。1976年,调整插花地,土地重新划分,小石崖沟地区土地归四街一队四队五队。1982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给曹香怀、曹建海、刘合吉、李现所、李宏亮等人。

小崖沟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说明

干旱是制约村民生存的瓶颈。自元代祖先定居以来,就开始了在小石崖沟地区求水的探索。

这里有一股清泉,虽自古至今从未断流,但水量很小,祖先在泉眼处修一小井,小井北坡就叫小井坡的。小井后面打石拱建了一座龙王庙,烧香的炉台上刻有“大德元年”字样,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先人最早的原始求水行为。

庙旁是约100米(具体深度待测)深的双龙洞,雨季下了透雨,洞里一股巨大的泉水突然喷发出来奔腾咆哮。每年洞里出水的那一刻,成为一大喜讯 迅速传变全村。

这是一股季节性泉水,随着季节交替,夏秋哗哗流淌,冬春两季断流。

1970年代,在小石崖口人工掘了一眼15米深的水井。雨季有水,旱季无水。

钻井队还在小石崖沟,前后打了两眼机井(其中一眼在小石崖后面的双结堰),仍然无水。

后举全村之力修水库一座,接纳双龙洞里的泉水,从此彻底解决了干旱之年到几十里外挑水的历史。

小石崖沟是一本书,记载着王金庄人艰苦奋斗的生存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金庄地名文化志第三章大南南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