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不值得,但你很值得

--《我是个年轻人,我心情不太好》 观后感

文/子陌

90后普遍被认为是居住在象牙塔中的一代,他们的标签从“佛系”到“空巢”再到现在人尽皆知的“丧”,变得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不变的是对这个群体一次又一次的解读,他们承载了太多,变得不堪重负,最后怒吼“人间不值得”。

《奇葩说》中的李诞是丧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人间不值得”便出自他口,在节目中他也曾调侃道:

每晚睡前我都会问自己一句“今天更博学了吗?”

“没有。”

安稳的睡去。

丧吗?很丧,但我们又不可否认的要表示认同,因为这不正是我们吗?

图片发自App


1

被一个埋单的顾客评价:“我就喜欢你冷漠的这么理直气壮。”

内心os:我只是在微信里打麻将。

这是一名在杂货店工作的男性,30岁,名叫阿波,语速偏快,l和n不分,是一个心情总不太好的年轻人。和每个年轻人一样,他也很丧。

让我们来看一下当代年轻人究竟有多丧。

想投资自己报个网课,后来又想考证好难啊,学费也不便宜,交了钱又不一定能考上,考上也不一定对以后的工作有益。

想静下心来看几本专业书,后来又想看了也不一定懂,懂了也不一定这样做,做了也不一定有用。

想学习一项技能,后来又想学了也不一定能学会,学会也不一定有用。

很真实的窥探到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心。

是火锅不香吗?还是游戏不好玩?干嘛要那么累。

图片发自App


2

2001年,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一书中提到:“现代人最典型的道德困境使意义感的丧失,或者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没有确定性。”

被人们普遍当做“一针见血的指出当代所有丧的问题所在”。

其实不尽然,与我而言,我所观察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当代年轻人都喜欢在互联网上“丧”。

在微博、知乎、空间肆无忌惮的吐槽渣男出轨、考试难、工作难,获得大多数人的附和和认同,进而得出“学霸婊”般“人间不值得”的结论。翻开现在的微博实时热搜,“丧”新闻几乎占据了60%,可以见得,人们对于这类新闻的关注度是极高的。

由此可知,当今互联网的兴起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切实感受到最多的无疑是“共鸣”。人性中本来含有着某种获得他人认同的因素,认同群体的日渐庞大,就形成了语言或者情感上找到知己般的“共鸣”。

3

那互联网之外的他们呢?真的有这么“丧”吗?

在一个“大学生该不该考证”的话题中,下面评论最多的无疑是考证难的吐槽,更丧的甚至说考了以后也不一定有用,吐槽便是占据大多数的评论。

由此让我想到之前做过的一次大学生考证的调查,在有效的241份问卷中,90%的大学生打算考生或者已经拥有证书,而没有考证的同学只占据了3.33%。

这些年轻人甚至比我们有些人更加积极向上的活着。

开头提到的“丧文化”代表人物李诞,他在节目中好吃懒做,甚至坦言自己的“笑果文化”公司开会时间自己几点到几点开会,但是,看似轻松调侃的背后,他付出的汗水比谁都多,他写书,开公司,参加综艺,还要当黑尾酱的网店模特,“好吃懒做”的他比任何人做的都多,他同事曾经说过,每次问李诞去哪了,总是说“去喝酒去吃饭”,可是没过几天他的新书就出来了。像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时那个天天上课睡觉,下课打球,考前说不用复习其实已经复习过好多遍,每次都考年级第一的“学霸婊”?

他们真的活得比谁都努力。

“氪金式自律”,最近新出的网络用语,专指用肉疼花钱的方式来约束自己行为。虽然形式有些滑稽,但是从侧面反映出的正是当代年轻人对积极向上生活的渴望,“丧”不过是他们在奋斗的途中累了时和朋友们的短暂聊天而已。

图片发自App


4

书中的阿波那么丧,但也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他喜欢吃妈妈亲手包的抄手,他喜欢在夏日燥热的深夜里撸串喝肥宅快乐水,他说要嬉皮笑脸的面对人生中的难。

这不正是当代年轻人的缩影吗?

书中的这段话我特别喜欢,是这样说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希望借着运气渡过一些难关,马草(阿波朋友)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够优秀,但是稳妥的长大了。我觉得这种稳妥其实不是运气,而是努力得来的。”

年轻人,人间不值得,但你很值得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不值得,但你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