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连爱你 都不用你知道"

01


在我老家有个习俗,但凡是小孩十岁时,家长都会宴请亲朋好友,表示自己的喜悦、对孩子的祝福、并将它传递给大家。

是谓“做十岁”,与老人做寿有相似含义。

前天是我侄子十岁生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大家互相寒暄,祝福,喝茶,开宴,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宴会接近尾声。

按照传统,留念是必不可少的。

但怎奈侄子却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拍照,在摄影师屡次催促后,他大吼一声:

“再说我就不拍了!”

我当时十分惊讶

惊讶于他竟可以在这么多人的面前,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更为惊讶的是,他的母亲处理地更是恰当。

只见他的母亲在一旁并未发作,在向摄影师道歉后,轻柔地和说他了些什么,他才耐心地拍完照。

在事后,他母亲领着他向摄影师道歉。

也许这在很多人看来,孩子的行为是任性的,母亲的行为是溺爱。

但我认为不是。

在他任性时不是对他进行责骂,而是予以疏导;在他做错事后不是忽视错误,而是让他知晓错误并承担责任。

这是一种教育。

前者是在教他如何正当地表达情绪,后者是教他如何正当地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后果。

这样的教育很重要,尤其当一个人处在童年时期。

学会正当地表达和处理情绪是一种习惯,打小就应该培养。如果后天来培养,会难度会增大很多。

会表达情绪的人,大多自信开朗,热情坦率,会活的自我一点。

而倘若这种习惯没有得到很好的养成,一个人就容易变得拘谨,敏感,自卑。

“这可能就只是家人对孩子的溺爱所造成的任性行为而已,被你说的这么复杂。“

我和朋友说起这些时,他是这么回答我的。

确实,这看起来很扯,因为很多的想法都是我猜测出来的,而且可能都不是一回事。

但其实我只是想说

可以很好地表达情绪的人,真是很幸运的人。

我羡慕他们拥有我很难学会的坦率,那种满满的自信。

我更感动于,他们在养成这种性格时,那些给过他们足够认可和关怀的人。

这些人可能是父母,是老师,是亲朋,是爱人,甚至可能是素不相识的人

这些人的行为都在告诉他们

只要自己努力且有正确的方向,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人会爱自己。

他们因此知道,可以勇敢地做自己热爱的事

不用去成为谁,而是成为自己就好了。

02

记得那天下午去看了《你好,李焕英》

在最后的几个片段里,我其实没有怎么看,而是在听。

我想用心地听每一句台词,用心地体会它所想表达的感情。

同时,也好让自己的心绪敛一敛。

我不愿让过分的煽情淹没理智,也不愿让过分的理性压制情绪。

当我听见那句“我未来的女儿啊,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时

真是感慨万千。

这太温暖了,仿佛要将我烫伤一样。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像天寒地冻时一双温暖的手,让我忍不住紧紧抓住。

女儿说那是我排的戏,母亲说那赶紧带我去看啊。

女儿问母亲为什么总在笑,母亲说因为生了你啊。

女儿问母亲自己会不会有出息,母亲说那肯定的啊。

我不禁鼻子发酸。

有些人连爱你,都不用你知道。

不管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会有人爱,这是何等的幸运。

能付出这样的爱,又是怎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啊。

一个母亲给予女儿最大的爱,莫过于让她勇敢地成为自己。

尽管女儿因此有些顽皮任性,但她却知道感恩,知道怎么去爱。

更重要的是,她没有失掉自我,且一直被爱着。

所以她从未胆怯,从未惧怕什么

什么外人的眼光,世俗的陈规陋习,自己的成绩、形体外貌。

他人理解也好,不解也罢,她通通不在乎。

因为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她清楚的知道——有人在爱我。

而且在偏爱的同时,她会变得清醒,知道生命里哪些东西是该去重视的,哪些又是应该忽视的。

她也会渐渐树立起自信,认可自己的价值。

当自信成为一种习惯,某个观念自然就形成了——我值得被爱。

不用心怀负担,不用深陷在外界圈定的桎梏里,不用费尽心思地树立目标,不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她有这种信心,也有这种资本去走一步,算一步

因为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想做的;所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自己向往的;

所拥有的爱,也都是自己所爱的人给的。

她很明白

成为自己,一定够格,也一定值得。

03

我常常听人说:

自信都是来源于自己,别人的认可和支持不过是次要因素。

只有自己承认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树立起强大的自信。

但其实,它们没有主次之分。

自信的建立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一个人在年岁尚小的时候,如果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他会比经常受到忽视和打击的人更容易建立起自信。

外界的认可,对于自信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它能比较容易的让一个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也是证明一个人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指标。

而另一方面,所谓自信,即是“自己的信心”。

在外界已经将它的“信心”给你了,接下来就得看你是否把握得住——自己也要认可自己。

光有外界的认可是不够的,因为这种认可过于不稳定。

众口难调,将自信的建立寄希望于外,是非常不靠谱的。

只有在在外界的认可中保持清醒,逐渐形成自己的“信心“时

自信才能被真正的建立起来。

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习惯,一个平衡点。

是一个从逐渐认识到自己值得被认可的过程。

没有外界的认可作为参照,那就容易变得自负;没有自己的认可作为基底,那就容易变得患得患失。

所以自信,是一个人和世界理智地交流后,最终找到自己所属的位置的过程的产物。

个人和世界在其中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

很早之前我看过一句话:

"所谓安全感,不是来源于爱,而是来源于偏爱。"

其实换成自信也一样,自信也可说来源于偏爱。

有时我很羡慕那些敢于直率任性的人

因为排除其中那些饱经风霜后超然物外的一部分人

他们大多被保护的很好,且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爱。

但很多时候,一如既往的拥有偏爱不是一件切合实际的事。

几乎没有人会永远爱你,除了自己以外。

况且,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偏爱的

因为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患得患失、敏感多疑、自卑软弱的人。

可奇怪的是,即使有人受到无数打击和挫折,却依然坚信自己的价值,永远保持着信心。

因为尽管知道没有外界的认可,跳过这一步建立起自信,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但他们清楚

别人不给,那就自己去争取。

只有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偏爱自己,才能真正树立起自信。

所以啊,就算没有人认可,没有人偏爱,那又能怎么样呢?

再辛苦

我们也要成为自己。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人连爱你 都不用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