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苦逼的人——孩子的父母与学生的老师

图片发自App

多年以前,有名家倡导学生写作要“我手写我心”,但无论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这样的理论时而被抛入脑后,时而被捧作香饽饽,总体上看,这样的理念始终也只是停留在零星几位老师的口头上。要“我手写我心”,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何其难也!

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体验。比如学生写“父母之爱”,只能泛泛而谈,他们因为没有对父母的爱有认真的观察,缺乏切身的体会,更想不到父母之爱的多层次多方面;写与古人“相遇”,只会引用几句诗,说一下诗人的创作背景便匆匆了事,那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的学习思考仅局限于此。学生的作文流于肤浅,是因为思路没有打通,或者说压根想不到,因为他们压根就不会那样想。这就是说,我心——学生即孩子的内心——是荒凉的、贫瘠的,“我手写我心”,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家里,父母能替孩子做的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被培养得薄情寡爱,没有一点责任心和担当精神,他觉得一切都是天然,看不到不到父母的辛劳,也体会不到父母之爱的丰富多彩。读古人,吟其几句诗就感觉得意异常,能说出其背景已属不易,绝少有人去探讨诗人的情感、人格及思想,老师在课堂上就是这么教的,考试也是这么考的。学生缺少思考的基因和习惯,不做深入探究,做不了深入探究,正常。

图片发自App

再说,中国的父母,爱孩子还来不及,不讲回报,父母之于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也不需要孩子思考的;课本里或各类传记里所呈现给读者的古人,现代人多半不重其人格和思想,而重其技术层面的成就。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之于父母的认知,就不得不肤浅;之于古人的印象,无非课本里的诗句和考卷上的题目而已。

教育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不可琢磨;越来越被人诟病,又越来越让人无语。改革,顶层设计总是很美满,过程总是很曲折,前路总是很迷茫,很多的家长老师,很多的单位领导包括公司老板,人人都觉得教育有问题,可谁又说不出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拔剑四顾心茫然”,徒唤奈何。

在关乎教育变革的大背景里,孩子的父母和学生的老师,算是最焦虑的一群人,也是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群人。但得益或受害的人是同一类人,即我们的孩子和学生。谁在操纵教育变革的走向,谁在左右教育发展的大局?在这样的教育和社会态势下,自家的孩子和学生能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呢?这些或许正是造成父母和老师共同焦虑的原始问题。

无论何时,在父母眼里,自家孩子都是既完美又不完美,完美是主管臆想,不完美是客观苛求。而在目前,老师眼里看学生,既有关又无关,有关是学生的成绩关乎到自身的声誉,无关是指学生以后的发展好坏与自己无关——好了不会给老师加分,坏了鞭子不会抽打在老师的屁股上。

在孕育未来这件事情上,父母比老师更上心,也该更上心,因为老师操不上心,尽管有刀山火海横亘在前行的路上。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全部,而学生是老师的万一。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个苦逼的人——孩子的父母与学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