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清醒

——读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断断续续读完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徘徊在脑际的是他的有趣、犀利、特立独行!李银河在本书后说:在我心中 ,小波是一位浪漫的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的思想者。他妻子的评价道出了王小波的魅力。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位浪漫的骑士,驾驭着手中的笔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他能在我们看似平常的想法或事件中发掘独特的本质。他没有说教、没有训导,他捍卫独立的人格、维护个人价值,让人深思和感动。

读《我的师承》让我胆战心惊。文中写道:“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要看不如看小人书。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 王小波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他的读者的慧命。我也是老师,我能拿出什么来呵护学生的慧命呢?学生能从我身上获得什么呢?灵魂是需要引导和点染的。王小波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对“趣”的追求,他痛恨无知、无趣。而无趣、无知也是学生最不能容忍老师的地方。我毛骨悚然,我是不是用我的无趣、无知将我的语文课堂瓦解得面目全非?悲哉!

在《另一种文化》中对现代文化 也有一种独到的见解:“以我之见,文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各种书本知识;另一种是各种暧昧共识。以及各种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精妙气氛,一切尽在不言中。”戏谑了部分人类的虚伪,我们太害怕别人读懂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尽力掩饰。殊不知都在上演着童话《皇帝的新装》。

对各种社会现象王小波都是目光如炬,见解独到。在《个人 尊严》中谈到: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有两重性其一是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的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之所在。他指出:“从上古到现代,数以亿万计的中国人里,没有几个人有个属于个人的尊严”。“环境就是这样,公共场所的秩序就是这样,不容你有任何尊严”。他用自己睿智的笔调指出了中国文化界大家讳莫如深的现状:“中国这地方有一种特别之处,那就是人只在家里负责任,出了门就没有责任感。大家所到之处既无权利也无义务······”所以我们连最基本的红绿灯也不会看,垃圾可以随处有家,我们忘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太缺乏基本的尊严了,于是我们又想起来祖宗的礼仪廉耻,于是我们大力地提倡国学。我们缺少什么,就会大肆地兴起什么。“尊师重教”的提出恰恰暴露了我们思想的贫瘠。教师的尊严何在?弑师案后我们的大众文化又在以一贯的思辨方式将一个最简单的伦理纲常问题上升到一个很滑稽的高度。在这样的文化中我在忐忑:还有多少可怜的老师命悬一线?

我们迫切需要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真希望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物欲横流中保持王小波式的清醒,进入自己的精神家园!

你可能感兴趣的:(睿智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