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风味人间》,更期待看到美食背后的文化意义!

近期陈晓卿推出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已然成为吃货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目前这部美食纪录片在视频平台的播出量已经达到了2.7亿,这个播放量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有些头部的综艺娱乐节目也未必可以获得这个播放量。我想《风味人间》纪录片的火爆或许可以将我国带入纪录片的新时代!

网络上已经有不少谈论《风味人间》的文章,从媒体到自媒体都从各种角度去介绍它,吃货们可以从里面了解到特色美食,纪录片爱好者则是可以享受到一次与众不同的视听盛宴……

这里就不再细聊《风味人间》这道主菜了,实际上我们可以聊聊配菜《风味实验室》,主菜与配菜搭配着品尝,或能品出不同风味。

美食的风味与美味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味是在描述食物本身受到的赞许,风味更多是在美味基础之上谈论食物之外东西(个人理解)。比如地图上的中华美食,中餐的世界影响等等,《风味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聊美食风味的节目,谈饮食文化,聊堕落美食,讲美食记忆等等。

伴随互联网诞生并与其共同成长的事物可能就是美食了,美食这个门类在中国,在中国的网络上似乎已经成了显学。从各类朋友圈的美食晒图到微博上美食推荐,从各种直播平台的美食吃播到网络大V们的美食指南,甚至很多活跃在社交平台上的老们多数也在享受着介绍美食的乐趣。

完全看着一个人在镜头面前吃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可以吸引一些宅男们的食色二欲,或者也能够拥有不俗的流量,仅此而已。空有一个美食的骨架,没有美食背后的文化的支撑,哪怕是一份上等佳肴端到面前顿时也会黯然失色不少。

了解到美食背后的故事,当我们再次面对到这道菜的时候,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信你可以试试!

好比我常年生活的陕西,这里有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当地小吃——石子馍,在陕西生活了这么多年,也没有觉得有何特殊之处,只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然而远在中东的伊朗也有着与陕西十分类似的石子馍,甚至它属于当地民众日常的美食之一,这就说明了石子馍具有着鲜人为知的传奇故事,或许当初传进来了不只小麦,还有做馍的手段。

当我了解到其中的故事后,再次经过路边摊上售卖的石子馍会有别样的感觉,想要去买上几个去尝一尝。

《风味人间》细致的讲述某些食物的传奇,将中外的不同名称的食物联系起来,比如在欧洲的面包、中国的包子,同样时对于面粉的利用,但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欧洲选择了烤的方式最终形成了面包,中国选择了蒸的方式最终形成了包子。不过《风味人间》主要是着墨在食物上面。《风味实验室》为我们带来了一些美食周边,相较于《风味人间》,对于一个本身对吃没有多高要求的人来说,我更期待《风味实验室》。

各地对于美食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网络存在一张流传甚广的美食地图,将每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美食都标注了出来。乍一看好像有几分道理,不过细细评味,越觉得这份美食地图的荒谬性。

正如嘉宾在节目中聊到的一样,按照行政区划来划分美食地图是极其荒谬的,实际上我们的美食并非是按照行政区划来界定。比如陕西定义的美食是羊肉泡馍和肉夹馍,哪怕是关中地区的人也并非是每天都在吃羊肉泡馍,更何况陕南的饮食习惯与关中地区有着天壤之别,更接近与南方。

陕南美食

结合自身的经历看到节目的聊天内容感到亲切,此外通过节目可以了解一些自身经验之外的有趣故事。比如白岩松在节目讲到了一些他当时上学时候的一些食堂的故事,那么美食就与白岩松那个时代的背景相结合起来。

凡此种种关于美食的故事、文化、习俗等等,会使得我更多的期待《风味实验室》,看到美食,不如先一步了解美食背后的奥秘。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较于《风味人间》,更期待看到美食背后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