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108 2018-07-28

答欧阳崇一

【原典150】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若安排思绪,便是自私用智矣。” 学者之蔽,大率非沉空守寂,则安排思索,德辛壬之岁著前一病。但思索亦是良知发用,其与私意安排者何所区别?恐认贼作子,惑而不知也。

思曰睿,睿作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思其可少乎?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正是自私用智,其为丧失良知,一也。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译文】来信写道:先生说:“《系辞》里的‘何思何虑’,是说所思所虑只是天理,除了天理之外,没有别的思虑,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思虑。心的本体就是天理,有什么好思虑的呢?学者用功,即便千思万虑,也只是要复这心的本体,不是刻意去安排思索出来。如果安排思索所得,就是自私用智了。”学者的弊病,大多不是枯守空寂,就是刻意思索,我在辛巳(si)到壬午年间,犯枯守空寂的毛病,现在呢,又犯刻意思索的毛病。但是,思索,也是良知的作用,这与刻意思索有什么区别呢?我很怕自己分辨不清,认贼作子,还迷惑而不知。

《尚书》讲:“思曰睿,睿作圣。”通过不断的思考可以成就智慧,而有智慧的人能够成为圣人。《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心的功能就是思考,思考就能有所得。思虑难道能少吗?枯守空寂与可以安排思索,都是“自私用智”,在丧失良知这一点上,是一样的。良知是天理的昭明灵觉之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思考就是良知的作用。如果思考都是从良知发出来的,那思考的对象无非就是天理。良知发出来的思考,自然简单明了,良知也自然可以认清。如果是可以安排出来的思考,自然是纷纷扰扰,良知也自然能够分辨。思考的是非邪正,良知没有不知道的,之所以出现认贼作子的情况,正是由于不明白致知的学问,不知道在良知上体认。

【解读】“枯守空寂”与“安排思索”为什么会丧失良知呢?前者刻意追求,是自私的;后者“安排”的、有目的的思考,也是自私的。“自私自利将迎意必”,最终都会丧失良知。正确的做法是在体认良知上下功夫。



参考资料:《传习录集评·梁启超点校》(九州出版社)、《传习录》(中国画报出版社)《传习录(明隆庆六年刻板)》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习录笔记108 2018-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