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网瘾儿子

宋秋玲爱自己第470天(12月1日)分享:

      去年8月,我去北方的一座省会市给当地的心理咨询师讲课。三天的讲学时间,计划安排一个下午的现场访谈,也就是让我当着几十位学员的面,跟一个来访者谈话。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位女性咨询师告诉我,她们的工作小组对这个城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综合征”问题做过调查,发现在校初高中生符合“网络成瘾综合征”条件的高达18%,她手头上就有这样的案例,问能不能就现场访谈一个这样的案例。

      我说,当然可以。在开始访谈之前,我给大家谈了对“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两点看法。

      第一,我不同意给孩子戴上“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帽子。因为,这个诊断不是真正的病因学诊断,而是现象学诊断,所以不科学。孩子们处在高速成长的阶段,给他们任何一个疾病的诊断,都会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使他们的成长受阻。还有,告诉孩子他患了“网络成综合征”,像告诉一个抽烟的人,说他是“尼古丁成瘾综合征”一样,对他戒烟并没有实际的帮助。我还警告说,下个“时髦的诊断”,有可能是心理咨询师自恋的表现,不可不慎。大家听了都笑了。然后就有人问,家长如果问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怎么回答呢?我说,就告诉他们,孩子没什么问题,还是好孩子,就是上网多了点儿,因为你们不让他上,就把题弄大了。又是一阵哄笑,然后我严肃地说,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可要耐心细致哦。

      第二,你们都是学心理学的,请一定要记住,几乎所有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他所处的关系的反映。所以孩子过度上网,不出门,不去学校学,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他所处的关系的题。作为心理医生,我们要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他周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基于以上的理由,我要求做家庭访谈。次日下午,这个家庭的一家三口如约而至。我和他们一起坐在讲台上,一人一个话筒,访谈开始了。

      我先进行了简短的自我介绍,然后问我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父亲管先生开始说话。他说,我的儿子威威网络成瘾,从上个寒假结東,就基本上没去上学,成天在家里或者在网吧上网,怎么说他都没用。已经都上高二了,这样下去,估计连个专科学校都考不上,我们很着急的,孩子将来怎么办啊?

      管太太补充说,孩子越来越不服管了,以前还听一点,现在是还没跟他说完一句话,他就已经大喊大叫起来。有一次,我和他发生争论,他还掌把我推倒。妈妈说完就开始擦眼泪。

      我把目光投向威威,他看了我一眼,就把目光转开,显得有点紧张,却一个字也没说。我接着对父母提问:你们觉得,你们三个人,在现在的情况下,谁最痛苦?管太太想也没想就说,当然是我们做父母的最痛苦了。过了几秒钟,管先生说,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总觉得是他不听话,不懂事,不知道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仔细想想,他也很不容易的,也下了几次决心,要戒除网瘾,好好去上学,但就是坚持不了几天,看得出来,他也挺矛盾的,应该比我和他妈更痛苦些。说完,他怜惜地看了一眼儿子。威威似乎有些坐立不安,又似乎被一些什么东西打动了。管太太有点惊奇地看着丈夫,似乎在猜测他这样说的真实含义。

      我直接问威威,你每天上几个小时网啊?威威说,除了睡觉,基本上都在网上玩游戏或者聊天。我又问,网络能给你带来什么呢?威威说,可以让我听不见他们的啰唆。我问他们怎么啰唆了?威威说,他们成天就在耳边说学习怎么重要,一定要考上大学,还要和我一起去网吧的同学不跟我玩,弄得我一点面子都没有,有时候都恨不得自杀算了。威威越说越激动,管先生夫面无表情,大约是这样的抱怨已经听得大多了。

      我想缓和一下气氛,就问在座的学员,你们说说,威威为什么会那么长时间上网?一位学员站起来说,因为他被管得太多了,上网是寻找自己当家做主的感觉;另一位学员说,因为学习领域是父母和老师的地盘,而网络是自己的地盘,在自已的地盘待着,定舒服些啊;还有位学员说得更激烈,说是管先生夫妇亲自把孩子推向网络的。

      眼看就要把这个访谈改成开批斗会,我及时叫停。我对管先生夫妇说,这些心理咨询师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觉得对的,就可以听听,觉得不对的,不听也可以。我认为,你们是很负责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个好的前途。我接着问威威,你的意思是说,他们如果不管你不对你啰唆,你心里不烦,你就不那么需要网络了?威威毫不犹豫地说,那肯定。但管太太马上反驳,说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们没怎么管你,你还不是成天在网上?威威说,那段时间我也看了书,你不知道啊?再说,你们虽然不说什么,但脸色比任何时候都难看!

      管大大当着大家的面哭了,一边哭一边说,反正我早就不打算要你这个儿子了,我就当没生你,就当没你这个不争气的儿子。等她的哭稍停,我问,假如杀人放火偷盗是最坏的,坏到了十分,那你觉得威威现在坏到了几分?管太擦了擦眼泪,似乎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在我的追问下,她说,两三分吧。我笑着说,才两三分,你就打算不要他了啊。

      接着我拿出移动硬盘,在屏幕上投下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父母与孩子互动可能导致的结果(针对孩子的过度上网)——

    A.父母一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不上或者少上网。

    B.父母—孩子关系好,孩子上学、也上网。

    C.父母一孩子关系好,孩子不上学、只上网。

    D.父母一孩子关系不好,孩子不上学、不回家、上网、乱交友。

    E.父母—孩子关系恶化,逐渐导致极端的恶果,如男孩子离家出走、

    抢劫、杀人、吸毒,或者孩子患严重的精神病、自杀。

      我说,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做心理咨询二十年,以上的各种结果都见到过。你们到目前为止,都在试图达到目标A,或者至少是目标B,但结果是不满意的。这样的目标导致直接恶果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变坏了,所以实际上可能导致的是E之类的后果。心理医生或者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神仙,不可能向你们承诺,怎样做了就可以让孩子上清华、北大。心理医生的绝招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避免最坏的结果。这样做,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让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可以让他过健康的日子;也有可能他已经想通了,开始努力学习了,以后考上北大、清华也未可知,但我们不把这个作为目标。现在的问题是:你们愿意有个跟自己关系好的、健康的儿子,他将来有机会结婚生子,让你们也有机会抱孙子,享受天伦之乐,还是愿意让儿子永远从视野里消失,或者把他送到精神病院?

      这是很严肃的问题。管先生夫妇低头沉思,威威也有所触动。我问威威,你是小男子汉了,你愿意选择哪一条路呢?威威眼泪夺眶而出,说:他们如果不逼我、不烦我,我当然愿意选择最好的路了。我鼻子一酸,也差点流出眼泪来,鲁迅的话在耳边响起:救救孩子。当然,威威的父母也是一片好心,但是因为好些事情没想清楚,导致了孩子用自己的前途跟他们对抗。我的职业的任务就是:向父母和孩子呈现清楚的现实。

      谈了这些,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我知道在这段时间里,在场的所有人都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我宣布息二十分钟,让大家都消化一下。休息完再回到会场,我开始让在座的心理咨询师们给这个家庭出主意。于是就有了一大堆或者严肃的,或者荒唐的主意,千奇百怪。

      归纳起来,大约有一正一反两派观点:正方认为,威威还不懂得好好学习对他有什么意义,所以要反复对他说以后竞争很激烈,如果不上个好的大学,将来饭都没得吃的,以增加他的危机感,等等。反方却认为,如果17岁的男孩这点道理都不懂,那是傻瓜一个,随便讲啥道理都没用。而且,相信管先生夫妇把这些道理都讲了无数遍了,结果是越讲越没用。所以还不如抓住一个核心,就是守住父母和孩子的亲情,在任何情况下,都营造一种友好的、理解的气氛,即便是威威每天24小时上网,他也还是自己的上网的儿子,永远让他享受“儿子的待遇”,不要让网络阻隔了亲情,亲情第一,上不上网简直太不重要了,等等。

      听着这些主意,管先生夫妇表情极为复杂,看得出来有很多不甘心,也看得出来他们多少有些同意反方的“骇人听闻”的点子。威威则表现得有些慌张,我估计他是在想,如果父母这样对我,我到底该怎么办。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对这个家庭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在他们离开之后,我建议对这个家庭进行追踪咨询,并提了一些咨询的思路。

      三个月后,我的学生给我打电话,她随后又对这个家庭做了四次访谈。情况在朝好的方向发展:管先生夫妇不愧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悟性极高,他们一直都在致力于跟孩子改善关系,把威威不上网看成了一件“次要的事情”,以至于使得他们和威威的关系简直有点“温情脉脉”。半年之后,她又打来电话说,威威竟然去上学了,还转告了威威上学那天对父母说的名言:你们对我这么好,别说让我上学,就是让我往火坑里跳,我也愿意。威威的爸爸也不无幽默地回答说:儿子啊,你不管是上学还是跳火坑,你都是我们的好儿子,现在想想,上个网算什么,搞得差点把个家都毁了。

      我在电话里听了大笑,为我的好学生,也为了威威这个曾经很可怜,现在却很强大的孩子。

      亲爱的,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里啦!感谢你的陪伴和支持,明天我们继续分享,期待每天与你的相遇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有网瘾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