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

      《论语》是一部中国春秋时期语录体散文集,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

      北宋政治家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的语言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是与人应答之言,或是给予启发,亦或是相互论辩,富于变化,给人深思。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有志之士都将此书奉为经典。

      《学而篇》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简简单单的疑问句,向我们述说着不简单的人生哲理。语言简洁到内容却包含了学行结合、为人处世和自我涵养的方法与道理。关于学习方法的也有很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言近旨远。《为政篇》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阐述着孔子的礼乐思想,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这便是孔子的“为政以德”,重视道德思想。《述而篇》中“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宁愿寒酸,也不愿破坏礼。说明“礼”作为孔子教化中的重要性。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以及精神灵魂,在《论语》中也充分体现着,例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教育着我们仁之根本。“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教育我们仁在何处。“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告诉我们君子是会按仁德去办事的,无时无刻都奉行着仁。但同时也展示着那些“不仁”的行为,劝告世人莫向之学习。正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儒家的基本概念,以至于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而不同篇章中的“仁”也大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它渗透于人们学习、做人、生活等各个方面,而且相互交织、贯穿影响着人们。

        孔子在《论语》中给予的教诲,小到生活方方面面,大到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这便是十分伟大的了。虽然《论语》也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十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它饱含着中华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展示。即使今天处在各民族文化、经济共同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依旧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