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

有感于今天几个懵懂委屈的倒霉孩子的遭遇,引文一则,共勉。

图片发自App

陶先生在小学当校长的时候,在校园里面发现两个男生在打架,其中一个男生拿石头要砸另外一个人,千钧一发之际,陶先生马上断喝一声“住手”。那个学生看见校长赶紧把石头扔掉,站在那里。

陶先生跟他讲:“下课以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就走了。

下课了陶先生到办公室,发现那个学生已经在门口等他。

陶先生让他进了办公室,给他一块糖,说:“奖励你一块糖。”

学生当时很吃惊,以为校长叫自己,还能有什么好事,肯定是被批评叫家长。结果校长非但没有批评没训斥自己,还给一颗糖。

学生说:“校长我错了,我不要了,我打架怎么还能拿糖呢?”

陶先生说:“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你很尊重我,你是一个尊重老师的好孩子,奖励你一块糖。”

学生一听,确实是啊,你叫我不打我就不打了。

陶先生的表扬的是不是很到位,很精准?而且又是寻着学生的性格,尊重学生。

陶先生又拿出来一块糖,说:“我再奖励你第二块糖。”

学生拿着糖战战兢兢。

陶先生说:“我叫你下课以后到我办公室来,你就来了,你来的比我还早,你是一个守信的孩子,是守时的孩子,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孩子拿着第二块糖特别感动。

陶先生又拿出来一块糖,他说:“奖励你第三块糖。”

学生看着校长就更加的惊讶了。

陶先生说:“我调查过跟你打架的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是伸张正义,才打那个同学。你有这种正义感,所以再奖励你一块糖,这是奖励你的正义感。”

学生再也忍不住哭起来了,说:“校长,我不该打那个同学。我不应该用石头砸人家的脑袋,如果砸破了的话,就不得了啊,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陶先生掏完了糖,说:“我的糖发完了,我跟你的谈话也结束了,你回去吧。”

这就是陶先生的三块糖的故事,这里没有批评孩子一句话,但是完全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陶先生善于开盖子,他首先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修养,第一步准备甘露,他已经准备了几十年的甘露,第一步做到了。

第二,当他发现孩子打架的时候,没有当场解决问题,没有当场斥责:“干什么打架?怎么能拿石头砸人?砸破了怎么办?”

他一句训斥的话都没说,而是怎么说的?“下课以后到我的办公室来一下”,这就是开自己的盖子。

他当时也许自己带了情绪,孩子这时候觉得自己是对的,当场来解决问题肯定是两败俱伤。

校长一拍桌子:“错了没错?”

这个孩子肯定会说:“我错了。”

“还不道歉?”

孩子肯定不服气:“对不起。”

孩子会说对不起,也会道歉,但是有用吗?没有用,他都是形式上的认错,他没有走心。

所以陶行知先生没有在当场解决问题,而是说“下课以后到办公室来一趟”,这就是开盖子。

让学生好好去反省,让自己平静下来。而且,来了之后他还说我调查过,这句话很重要。作为一个校长,一个小学生打架,他还要调查,这是陶先生的高明之处。

有些校长会说:“哪个班的?三班的。叫你班主任过来一下。”然后班主任来了,“你们班某某打架,赶紧处理一下。”

这是不负责任的校长,他就达不到这种教育的效果。

陶先生先生他不是这么处理的,他亲自去处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为他开理找到了一手的数据资料。

所以他掏糖的时候掏得特别有信心有智慧。鼓励他尊重老师;鼓励他守时守信;鼓励他要有正义,做男人要有正义感。

他专挑好的说,不好的让谁说?让学生自己说,这是最高明的教育。

如果老师说:你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学生也会说:谁谁这里不对,谁又那里不对,会跟老师争辩。

教育叫上所施下所效,老师专挑好处说,学生就会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是教育的根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