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使书摘——《千秋人物》(6)

      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成败也许就是性格注定。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纪念彭德怀诞辰110周年》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文死谏”的含义,它远比“武死战”要难。当一个将军在硝烟中勇敢地一冲时,他背负的代价就是一条命,以身报国,一死了之。敢将热血洒疆场,博得烈士英雄名。而当一个文臣坚持说真话,为民请命时,他身上背负着更沉重的东西。首先可能失宠,会丢掉前半生的政治积累,一世英名毁于一纸;第二,可能丢掉后半生的政治生命,许多未竟之业将成泡影;第三,可能丢掉性命。更可悲的是,武死,死于战场,死于敌人,举国同悲同悼,受人尊敬;文死,死于不同意见,死于自己人,黑白不清,他将要忍受长期的屈辱、折磨,并且身后落上一个冤名。这就加倍地考验一个人的忠诚。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纪念彭德怀诞辰110周年》



      为民不为君,忧国不惜命。朗朗吐真言,荡荡无私心。真正的忠臣,并不是“忠君”,而是忠于国家、民族、人民。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纪念彭德怀诞辰110周年》


      彭德怀爱领袖更爱真理;珍惜自己的生命,更珍惜国家的前途。他浴血奋战三十年,不知几死,经受住了“武死战”的考验;庐山会议三十天的争论和其后十五年的折磨,他又不知几死,通过了“文死谏”的测试。他是一位为人民、为国家二死其身的忠臣。

      人民永远记住了庐山上的那场争论,记住了彭德怀。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纪念彭德怀诞辰110周年》




元帅一怒为古树,喝断斧钺放生路。

忍看四野青烟起,农夫炼钢田禾枯。

谏书一封庐山去,烟云渺渺人不复。

唯留正气在人间,顶天立地重阳木。

——《带伤的重阳木——人文古树系列之三》





      人是由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组成的,没有起码的衣食保证当然无法生存。但是,如果为物所累,也就没有了精神生命。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精神,则随时可以投降、变节、苟安、屈服,也就滑向了委琐的甚至肮脏的生活。

——《清贫之碑——读〈清贫〉》


      从来振聋发聩的好文章都是鲜血写成,然后又为历史所检验。方志敏和无数先烈身份以身无分文的清贫换来了人民的江山。

——《清贫之碑——读〈清贫〉》


      历史再次证明,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必得天下;手握大权,心怀私利,必失天下。让我们记住方志敏的话:“过清贫洁白的生活”。

《清贫》是一块人格的丰碑。

——《清贫之碑——读〈清贫〉》





      我从百年历史的烟尘中检出这三封革命家书,束为一札,献给祖国,并祭先烈。这是一束永不凋谢的历史之花。

    ——《百年革命    三封家书》




      《朱镕基讲话实录》出版了,里面一则资料很有趣。有人要为他写传,他就给人家写信说:“我必须明确表态,千万不要这么做。国事艰难,舆论纷杂,飞短流长,诚惶诚恐。如再授人以柄,树碑立传,罪不可逭。千祈停止撰写一切我的回忆或评论材料,并代我广告亲友,不胜感激之至。”

——《朱镕基不修传》




      过去帝王和贵人常在生前大修陵墓,为的是死后再延享生前的荣华尊贵。生前立传有如活人修墓,也是此意。但这实在靠不住。陶渊明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比今人还懂得唯物辩证法。连亲人也只有短时余悲,外人能念你几时?如果你没有干成一点大事,有何理由让人记住?如果你干了大事,历史又怎能忘记?再说既为官就是以身许国,还要这点虚名干什么?——《朱镕基不修传》




      传者,写人不写己,传世不娱时。

——《朱镕基不修传》




      其实老百姓对公务人员的要求就是少点私心,多点真话,这是底线,最低要求。

——《朱镕基不修传》






      1949年初解放军攻城的炮声传到了清华园,他不为食忧,不为命忧,却为身边的这座古城北平担忧。一夜有两位神秘人物来访,是解放军派来的,手持一张北平城区图,诚意相求,请他将城内的文物古迹标出,以免为炮火所伤。从来改朝换代一把火啊,项羽烧阿房,黄巢烧长安,哪有未攻城先保城呢?仁者之师啊,他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标图的手在颤抖。这是他一生最难忘的一幕。

——《梁思成落户大同》







      现在纪念馆的墙上和橱窗里还有梁、林当年为大同所绘的古建图,严格的尺寸,详尽的数据,漂亮的线条,还有石窟中那许多婀娜灵动的飞天。真不知道当时在蛛网如织、蝙蝠横飞、积土盈寸的大殿里,在昏暗的油灯下,在简陋的旅社里,他们是怎样完成这是开山之作的。这些资料不只是为大同留下了记录,也为研究中国建筑艺术提供了依据。——《梁思成落户大同》






      向来,知识分子的工作就不是处置现实,而是探寻规律,预示未来。他们是先知先觉,先人之忧,先国之忧。所以也就有了超出众人,超出时代的孤独,有了心忧天下而不人识的悲伤。

——《梁思成落户大同》



        我们伟大的建筑学家,研究了中国古往今来所有的房子,终身以他的智慧和性命来保护整座北京城,但是他一生从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梁思成落户大同》




        今天我站在新落成的大同古城墙上,想起林徽因当年劝北京市领导人的一句话:“你们现在可以拆毁古城,将来觉悟了也可以重修古城,但真城永去,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件人造古董。”我们现在就正处在这种无奈和尴尬之中。但是重修总是比抛弃好,毕竟我们还没有忘记历史,在经历了痛苦的反思之后又重续文明。

——《梁思成落户大同》


        现在的城市早已没有城墙,有城墙的城市是古代社会的缩影,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保留着那个时代的信息和文化的基因。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都懂得爱护自己的古城犹如爱护自己身上的皮肤,我看过南京的明城墙,墙缝里长着百年老树,城砖上刻有当年制砖人名字,而缘砖缝生长的小树根竟将这个我们不相识的古人拓印下来,他生命的信息融入了这颗绿树,就这样一直伴随着改朝换代的风雨走到我们的面前。

——《梁思成落户大同》



      梁思成是为全人类的文化而生的,他超越民族,超越时空。这样想来,他的纪念馆无论是在古都北京

还是在塞外大同都是一样的,人们对他的爱、对他的纪念,也是超越地域,超越时空的。

——《梁思成落户大同》




      大同之城,世界大同。哲人之爱,无复西东。古城巍巍,朔风阵阵。先生安矣!在天之魂。

——《梁思成落户大同》






      弱国无外交,但不一定没有硬臣。当一国之势较弱又无法立即逆转时,吃点亏是没有办法的。但至少在外交上要伸张正义,要有人出来表现一股正气,以存民族精神的火种。楚虽三户能亡秦,只有这口气在,国失亦可复得。

——《宋子文怒辞外长》



      在民国精神中有一个亮点,就是人格精神的独立,不合我意就辞职而去。

——《宋子文怒辞外长》



      政治猛与虎,宦海难自主。一个人,当你能自由表达意见时,你不表达,就被绑上了战车;当你还能辞职跳车时你不跳,就被紧紧裹挟;当你连自杀的可能都没有的时候,就只有任人折磨了。

——《宋子文怒辞外长》




      而人格精神总是超时空的,它会大大超越官职这个道具,而永留史册,任人评说。

——《宋子文怒辞外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使书摘——《千秋人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