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感姐谈个人发展
继《转变:家庭中的改变,挽救还是分手》,《转变:工作中的转变,上班好累,Why?》两篇文章后,今天,感姐带来读《转变之书》的感悟,“转变系列”之三——转变:三部曲,结束,过渡和开始。
转变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件事/一个身份的结束是转变的“开始”,中间“过渡”,新事物/新身份的开始是转变的“结束”。
一、结束
结束,是一个清理的过程。
1、要把结束处理好
我们一生都要与结束打交道,但很多人都没有妥善应对。妥善意味着不要过度重视,也不要不够重视。
过度重视,会觉得结束=终结。人生从此就这样了,再也没有转机;不够重视,是因为我们会感受到不适,刻意逃避“结束”。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刚刚再婚的男人,总是不肯谈及过去。他认为他想重新开始,所以特别回避关于之前婚姻的事。但作者认为:想要生活继续下去,就必须把结束处理好。如果土地上仍然覆盖着旧习惯、旧态度、旧观念,那么新苗就不能扎根,因为结束正是清理上述旧物的过程。
这和工作是相通的。当我们的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复盘,找到原因,思考以后应该怎样做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但在生活上,很多人却在逃避。
2、脱离、拆解与卸下
书中提到结束需要“脱离、拆解与卸下”。我把这个结束过程总结为需要一个“认知过程”。面对重大转变,人们会经历“一开始否认,到终于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有为逝者守夜、追悼、过“头七”的仪式。这些仪式,其实也是在帮助活着的人度过这个结束的过程,在认知里慢慢接受事实。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有时候,错过了亲人的葬礼,可能会给当事人留下一辈子的遗憾。
关于结束“过程”的重要性,我有个很好的朋友的例子特别能说明问题。
朋友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母亲突然打来电话,说已经办好离婚手续一段时间了。
朋友当时特别震惊,虽然一直以来都知道父母性格不合,关系冷淡,但没想到会这么突然的离婚。父母二十多年的婚姻,最终一个电话告知终结,就结束了。
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朋友看起来开朗乐观,但偶尔想起自己父母,都忍不住落泪。
其实对于父母离婚,她没有不接受。长大后,也明白了不幸福的婚姻不如分手的道理。但始终对于父母在离婚的时候,没有和她沟通,没有一起吃顿饭聊一聊告个别感到耿耿于怀。
毕业要举行毕业仪式,离职要和同事们吃顿饭,退休会开个欢送会。
结束,需要仪式感。
二、过渡
过渡期:放弃旧东西,为新事物腾出空间。
处理了结束之后,会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会体会到一种“虚无感”。
书中,作者提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例子。托尔斯泰对于他自己遭遇的虚无感,是这样描述的:“我感觉,我生命所一直依赖的东西从内部瓦解了,再也没有什么可依靠的了,我的生命已经停止了。”
作者认为托尔斯泰经历的是一种中年危机。如果他意识到了他的经历有多么普遍,他可能不会那么孤独。如果他曾经使用了一些工具来清理出一条通过荒芜的路径,也许他就可以更自信的面对未来。
在重大改变来临时,很多人都有这种虚无感。
过渡期中,我们首先能做的就是接纳自己,向重大改变“妥协”一段时间,让自己恢复能量,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
而且,过渡期其实也提供给我们看待自我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的视角。具体怎么做呢?
1、在接受自己需要过渡期这个事实后,可以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方独处。
过渡期里,我们的能量其实是比较弱的,再戴着各种面具应付会更消耗。找一个安静的时间,比如早起,静静地在客厅里喝一杯咖啡;下班后自己慢跑半个小时;一个人的时候闭上眼睛播放海浪的音频;收拾屋子之后,静静的在里面坐上一个小时。
2、记录下过渡期的经历也很有用。
这一点,我体会很深。之前在经历了人生重大变化后,一度心情不好,我开始写作。有时候,空想会觉得脑子很乱,反而随意记录下生活、心情或者感悟,会变得平静,也和自己的心走得更近了。
3、花几天时间继续真正属于你的生命旅程。
花几天时间独处,注意是几天,不是碎片时间。我个人觉得,这个过程有点像找到新的自我的过程。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把自己梳理和沉淀一下。
可以选择一个不受日常情景影响的安静环境,家里如果不够安静的话,可以找安静的咖啡馆之类,也不要让其他任何的娱乐活动打扰你。
我自己在做职业转型期间,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阶段。除了梳理自己的经历,发现自己的兴趣天赋、优势劣势、思考想要什么,这些左脑“逻辑”的东西,也会出门随意走走。
散步间,头脑中会有一些关于未来的想法;坐在窗边发呆时,脑海里会描绘未来的画面;或者在本子上写写自己想要实现的小愿望、小目标之类。
作者认为这几天可以看作是一种“撤退”。
“这种撤退是一次通向空虚的旅程,是培养接受能力的机会,你留在身后的东西越多,你发现新东西的空间就越大。当你在期待真正的体验到来时,专心、不受干扰的做你在做的事情。泡茶、穿鞋子以及看窗户外灌木林中的鸟都是真正的体验。”
也许是因为独处放松,过渡期是产生“顿悟”的绝佳时期。
三、开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大多数的新开始是不引人瞩目的。英国小说家约翰·高尔寺华绥说:人类所有事业的开端都是混沌的。
“回想一下你自己过去生活中的重要开始。你无意中碰到了一位好多年没见的朋友,他告诉你,他那天早上刚成立的公司有一个工作的机会;你在一个本不打算去、几乎就要缺席的聚会上遇到了你未来的伴侣;在患麻疹期间你学会了弹吉他;你学习了法语,因为西班牙语课是在早上8点,而你讨厌早起。你恰巧拿起了一本改变你生活的书,因为这是当你突然拜访你的朋友时,他咖啡桌上仅有的一本书,后来你惊奇地发现你以前想过要读这本书,但是太无聊、太难懂而把它放在了一边。”
这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好多时候,新的开始是“不经意之间”或者“非刻意而为”。
比如我的一位咨询对象,毕业后工作也快4年了,行业、职业换了好几个,始终觉得不是自己想做的。做了一对一咨询后,通过大量梳理、分析找到了两个方向。
接下来我给他留了探索作业,让他去做职业访谈,去投递简历了解市场。因为去做了这些事,他发现自己在目标职位上的能力还欠缺(这也是我推动他探索,希望他能看清楚的)。之前只是停留在想,主动出去探索验证才知道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朋友知道他正在做的事,就推荐了一个相关职位给他,他也有兴趣,并且成功应聘上了。后来,我们再做咨询,就变成了这个职位的发展路径,以及未来一到两年,他继续探索,如果还是想做目标职业可以怎么转(比之前的大转型要容易实现得多)。
他自己也觉得“神奇”,好几年都在兜兜转转,没想到做咨询后似乎“时来运转”。
其实,咨询的过程就是这样的。咨询师帮咨询对象“看清”自我和外部世界,然后推动去探索,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反馈和机会,然后才有接下来的路。
也许行动起来,收获在别处,但不行动,永远没有收获。
真正的开始非常简单,就是停止准备,开始行动。
这和“过渡期”并不矛盾。我们需要过渡期来恢复能量,梳理和沉淀,但完成这些后,就要“开始”了,而行动起来主动探索,就已经在“开始”了。
就像作者所说:“准备可能会变成一个无休止的任务,内心抗拒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想要多做(然后更多,更多)一些准备。”
开始的第二件事情是认同新开始的结果。当你做了打算要做的事情时,会发生什么?
是的,你这样做了,你就是做这件事情的人,人们就会把你看成做了这件事的人,通过他们的眼睛看自己,你会发现什么是自信:把你自己看成可以做成那件事情的人。
就像做职业生涯咨询师,开始是什么时候?就是从你做了咨询开始。先不说做一名优秀的咨询师,既然做了,你就是能做成这件事的人。通过行动,获取自信,然后一步步提升。
第三件事:从结果中成长,而不是沉迷于结果。
举个书中的例子:一个人渴望找到新工作。给了自己3个月时间来找工作。一个月快到了,他说自己办不到。因为他认为投递简历没有通知他面试是他自己的失败,而那些打电话邀约他面试的,是HR的失败。
这种“结果”思维,多可怕!
我们要重视的不应该是结果,而是复盘。不要把面试看成打靶子,一直想“糟了,又打偏了”。相反,每一次面试其实都是一次学习和改进的机会,也是探索自我的机会。把目的从“完成目标”转向“实现目标的过程”很适合转变时开始阶段。
万事开头难,何况还是转变。一开始肯定会错,会不顺利,这是意料之中的,重要的是将精力放在如何改进来更好地实现目标上。
开始就是结束,结束也是开始,正是从结束之处,我们重新开始。
读《转变之书》后的分享感悟,就到这里了,希望对你有启发,有帮助。
我是感姐,一名职业咨询师和培训师,“工作有成就感,生活有幸福感,收入有刺激感,人生有意义感”——“四感新人生”的提出者和践行者。
目前已经帮助80+客户解决职业规划、发展、转型、开启副业等问题。
提供一对一咨询,帮助解决职业生涯中的问题,助力发展;
“授人以渔”,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线上课+社群学习,通过学习解决自身困惑,同时学到职业规划的方法和工具。以上可以关注公号了解详细信息。
希望我的服务,对你的职业生涯有启发,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