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断句

传世《老子》版本众多,何本为善?蚂蚁不治此学,所知不多,故而不敢妄言。但据胡适所言,最通行的版本乃是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和华亭张氏的王弼注本。

蚂蚁不可能有这两种本子,手头仅有上海书店1986年版影印本《诸子集成》和上海古籍1995年版《老子庄子》。其中影印本魏源撰《老子本义》未注明所依版本;影印本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仅注明是“华亭张氏原本”,所说不详;上海古籍本则明确说明是“以清光绪元年浙江书局据华亭张氏本校刻、民国九年浙江图书馆覆刻的王弼《老子注》为底本,参校以明正统《道藏》本王弼《道德真经注》、河上公《道德真经注》、《道德真经集注》、《古逸丛书》本《集唐字老子道德经注》以及陶鸿庆《读老子札记附王弼注勘误》”。

虽然可能三本均未参校世德堂河上公章句本,但以这三个本子为依据说几句话,大抵也还说得过去。当然,近年出土、整理、刊布的马王堆汉帛书版和郭店楚竹书版亦当在参考之列,但好在蚂蚁并非此中专家,故而偷懒。不过,如因偷懒造成所说错谬,万望读者诸君不吝指正,勿使谬种流传以致辱先德误后辈。

开场白说了这么些,蚂蚁到底要说几句什么话呢?很简单——如题——就是凑凑网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到底该如何断句的热闹。

河上公、王弼诸家皆认为当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司马光、王安石、苏辙则认为当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说出自魏源,确否,蚂蚁未之考也,亦不知司马王苏是否为始作俑者。

但无论如何,通行的看法是历来注家皆晚于河上公,故以有无断句当为后起之说。不过,后起之说不见得就必定有失于老子本意,我们需要对此做一番研究。

《老子》共见欲字25处,其含义主要有三种。

一为欲望,如: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少私寡欲(十九章)、常无欲可名于小(三十四章)、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三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是以圣人欲不欲(后欲,六十四章),计7处;

二为想要、打算、希望、将要,如:将欲取天下为之(二十九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七章)、不欲琭琭如玉(三十九章)、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六十一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不欲(前欲,六十四章)、其不欲见贤(七十七章),计14处;

三为爱好、喜爱,如: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计1处。该处之“欲”可以看做是第一种含义的引申,且仅此一例,可存而不论。

再就是论题“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两个欲字,如果断句作有欲、无欲,则该字当做欲望解,但如果断作欲以,则当解作想要。

考《老子》中7处做欲望解的欲字,无一例外的跟“寡”、“无”、“不”这样的否定词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老子的确主张控制欲望。除了三十四章的“常无欲”之外,联系上下文可以清楚地发现,他的这个主张是为了效法圣人之治,以期达到万物自化(自宾)、天下自正和民自朴的目的。这跟他所主张的无为、好静、无事一样,都属于老子的政治哲学。

虽然我们可以从老子不说“无为,以观其妙”来断定他也不会说“无欲,以观其妙”,但为严谨起见,我们还是有必要问一问他的这个“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王弼说:“妙者,微之极也。”这是以妙通眇。眇,《说文》:一目小也。《释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集韵》:眇然,微细貌。《正韵》:微也,细也,末也。可见,眇本有小意,最开始专指眼小,后来经过引申而成为泛指,也就是今日渺小的渺。

又《康熙字典》解妙字作“神妙也”,并以《易·说卦》“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老子·道德经》“众妙之门”、《庄子·寓言篇》“自吾闻子之言,九年而大妙”、《刘劭人物志》“尤妙之人,含精于內,外无饰姿”为例证,亦通。今《辞源》从《康熙字典》说,做神妙、玄妙解。

考《老子》中除“以观其妙”外,另见妙字3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二十七章),似乎以《康熙字典》神妙说为善。但是,《老子》实际上是韵文,多用排句和对仗,如果解妙做神妙,那就与下句“以观其徼”失对了,所以又以王弼微之极说为善。

其实,微即妙,即神妙,即玄妙,以其微而不可见故,近于神和玄。同样,徼以其远而不可致极故,亦近于神和玄。王弼说:“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即有不可见而知之的意思,所以才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十章、五十一章)的说法。玄德非玄,玄之用也,诚如王弼所说“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玄冥”,所以,所谓妙者,玄也,无也,非无欲也。无欲乃玄德。

这样看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断句,当从司马王苏,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此,方可与下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相协调,毕竟无欲和有欲不能“同谓之玄”。

另,三十四章“常无欲”三字似为衍文,故而不在前文所论之列。其完整句为:“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若非衍文,则下半句相应位置当有“常有欲”之类的脱文。实则何如,蚂蚁不得而知,记以备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也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