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关于早餐的一点点社会学思考)

长辈们常说的一日三餐,其实所谓的三餐是社会性质的,意思是它有人们的文化的有关,在久而久之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到了那个时间便会产生饥饿感,慢慢的形成了习惯,然后变成了不约而同的社会规则。在之后的研究也发现,不同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在正常情况下干稀混合食物可以在胃中停留4-5个小时。也真正证明了一日三餐的科学性。拿数学打一个比方说,数学起初就是一个被人为定义的学科,它是为了交流统计以及计数的方便而形成的,这就像一个太饱被逼迫吃饭的小孩子问爸爸,为什么一天要吃三顿饭呀?您可能会一愣,因为这个问题似乎和1+1为什么=2一样无从答起,因为它约定俗成,不约而同。

在晨兴理荒秽的年代,一日三餐是必须的,日出而作,到了早餐的饭点也必定会饿,其实一想如果早餐的形成是睡醒起来根本不饿但必须要吃饭,那么我想就不会有早餐这一说了。很容易得到那个时候的三餐是为人们更好生活服务而形成的。

早餐为什么没落了呢?

我想你看到这个问题也早有了答案。我也就不一一赘述了。不吃早饭似乎早已的成了大学生,职场年轻人的专属。他们同样和熬夜,外卖,懒觉连在了一起。(以至于我按时吃早饭,规律作息早睡早起,在大学这个烧杯里,我好像变成了不溶于水的沉淀。)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其实后来的研究表明群众的眼光往往是不理智的,好吧忘了它嘻嘻嘻嘻嘻)。可俗话又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早餐在这个尴尬的位置,好像被越来越多的人拒之门外,但夜宵加入了群聊。

说到这,可能明白了我的意思,没错,或许一定程度上早餐(指刚醒来不饿的状态下吃饭)没有我们一直强调的那么重要(且听我说完再怼我哈)。作为一名资深夜宵外卖品鉴师,在越来越多大学生的生物钟里,他们有的八点踩着上课铃走进教室,殊不知他们二十分钟前刚从床上爬起,因为他们十二点入睡,十一点时饿了也刚吃过夜宵。

拿熬夜去相比不吃早餐,部分人认为不吃早餐要比熬夜的危害大一些。(越来越多的文章去提倡大家吃早餐)。小编的历史知识也并不丰富,但在宋朝就出现了大规模商业化的不夜城,历史的相对长远(但在最近二三十年经济迅速发展熬夜开始普遍),相比来说熬夜变得比较容易接受(毕竟没有早餐充其量也就十几年)。

放眼于动物界,动物与人类的一个区别可以是没有绝对的用餐时间(不反对其有自己的生物钟),黑猩猩就是这个目前认为与人类无限接近的物种也没有,他们同样有胃,有消化系统,同样需要食物提供日常活动的能量,但这似乎并不是不太需要早餐的论据,因为是不是因为没有社会化规律的用餐时间而导致寿命有较大差距呢?这个也只是博君一笑罢了。

但怎么去解释微信群经常出现的一种声音,震惊37岁的年轻人被查出癌症,"专家"他有这些"坏"习惯(经常不吃早餐),些许夸张,但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学术上有一个概念叫假相关。

现实中有很多看起来“因果分明“的假关联,例如红

酒使人长寿,其实是富有的人更长寿。

又例如20世纪50年代,发现小儿麻痹症和食用冰淇淋似乎是正相关,其实是因为该症容易在游泳池传播,夏天人们喜欢去游泳池并且吃冰淇淋。

还有一种声音是如果不吃早饭,胃会萎缩,等到再吃的时候被撑大,对肠胃不好。但其实研究显示,仅仅是饭后的4–5个小时胃被填充。换句话说,一天有多于1/3的时间胃是空的。

结语:

鸡汤里的一句话"活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经常被引用,但我想借用它的前半句,"吃饭是为了活着"。同样社会化规范化的饮食时间是为了很好的活着。或许在这一代90后的眼中,早餐在心里的感觉和他们父母眼中的"夜宵"是一样的。不同的活法,不同的生物钟,不同的感觉。你觉得他们垮掉也好,不爱惜身体也罢(但他们经常保温杯里经常泡枸杞),世界将无可避免的由他们接管,在我看来或许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垮掉的一代,只有筑起的高墙,让一代看不懂一代,一代看不懂一代的生活方式。

或许9102年的某人以一某种方式窥探了2019年某些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让他为之震惊的是他并不认识什么叫breakfast(早餐),他也并不知道这个与他们吃的brunch(早午饭)联系与区别在哪里。他把这个发现交给了专家,专家大胆猜测这应该是21世纪祖先们保持健康的饭前活动。

注:本篇的写作初衷来也仅是源于一时的灵感,也不想仅以本文去改变大家的饮食时间和饮食习惯,多一种想法与思维,多一种看待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保持健康的方式无非是吃点你不想吃的,喝点你不想喝的,以及做点你不想做的。保证生物钟的稳定(包括饮食时间)是绝对科学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餐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关于早餐的一点点社会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