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月30日(星期三)
【一日游学】
今天开始游学的活动范围在墨尔本——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与堪培拉相比,有诸多不同。
不同之一:车辆行人多。
墨尔本常住人口比堪培拉多得多,所以,街上车辆、行人都明显要比堪培拉多。如果说堪培拉酷似大学城,则墨尔本堪比大上海。
不同之二:高楼大厦多。
不同于堪培拉的,还有墨尔本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座落在这样一片高楼当中。推开窗,目力所及都是墙壁。
不同之三:生活节奏快。
从酒店步行前往餐馆,一路上行人熙熙攘攘,几乎都是行色匆匆的样子,与在堪培拉所见差别很大。王泽凯说,堪培拉的店铺打烊较早,但是墨尔本的商店则不然。如果有精力,晚餐过后,甚至可以带着孩子们到附近的超市转一转。
鉴于上述这些不同,我们到了墨尔本后也及时作出如下调整。
调整之一:行进队伍一队变两队。
因为墨尔本车辆行人多,为保证排队行进的安全,我们把在堪培拉的一路纵队调整成男生、女生共两路纵队。王泽凯打头,我和环琪走在最后,分别负责男生队及女生队。以此来实现更加快速地穿过马路,从而在墨尔本依然保证孩子们的行路安全。
调整之二:住宿房间两人变三人。
在堪培拉,我们住宿的方式为两人一个房间。本次游学共21名学生,3名老师,正好分配在12个房间。在作人员安排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合理搭配以方便照顾,比如六年级的刘季唯和一年级的孙宝嘉一个房间,六年级的张宁璐和一年级的谢予之一个房间。到了墨尔本,为使人员更加集中,住宿方式改成三人一个房间,我和陈子谦加祁显涵共用一个房间。
调整之三:住宿楼层几层变一层。
在堪培拉的时候,我们虽住一个酒店,但是房间分散在不同楼层。到墨尔本后,我们的房间全部集中在一个楼层,在这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里形成比较紧密的互相照应的态势。
在堪培拉,晚上回到酒店,孩子们便赶紧洗澡、洗衣服、睡觉,很少串门。到了墨尔本,因为都住在同一楼层,所以孩子们站在各自房间的门口便开始沟通交流,开始互相帮忙。虽然有点吵,不太好,不过,倒也其乐融融。
今天上午共走访两个地方,分别是位于唐人街上的澳华博物馆和位于墨尔本市中心的图书馆。
澳华博物馆共四层,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负一层的淘金展厅。在这个展厅里,展出了第一批来到澳洲的华人当时乘坐的船的模型以及甫到澳洲生活的环境图片。
第一批乘坐英国轮船来到澳洲的华人主要是广东人,他们在空间及其狭窄和逼仄的空间里生活近66天后,来到澳洲。因为当时驻守墨尔本的英国人对每个在墨尔本登陆的外国人都要征收价格不菲的人头税,所以这批华人在墨尔本以南500公里的小镇登陆,再步行500公里来到墨尔本。
初到澳洲的华人,成为诸多淘金者中的一群。当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淘金者中的有一部分人后来怀揣辛苦赚来的钱重返家园,也有部分留在了墨尔本,形成一个华人聚居区。这个区域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和固定成为今天的墨尔本唐人街。
在澳华博物馆,我们还看到一只身长63米,仅龙头部位就需要8个人合力才能舞动的狮子。这只狮子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五这天破门而出,沿着唐人街游行一圈,所到之处,开店经商的华人总会纷纷解囊,在庆贺传统新年的同时,更互相表示支持。
离开澳华博物馆,带着孩子们去相距仅10分钟行程的墨尔本图书馆。进图书馆之前,担心孩子们进去后仍会不管不顾随意地、大声地讲话,便在进图书馆之前再次跟孩子们强调要保持安静,不能影响到图书馆内其他读者的阅读与学习。结果,孩子们从进图书馆直至出图书馆,全程都没有一个人随意讲话。即便是要互相交流,也只是用只有两个人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这一点说明环境的重要。如果还有时间,真想带着孩子们在图书馆内再坐上几个小时,让孩子们在感受中变得更加沉静,更加自律。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尚不能阅读馆内甚多的英文图书,我们只是在消费和感受这样利于阅读的静谧氛围,其他,期待孩子们继续努力,能有提升。
今天的午饭在唐人街选择一家餐馆解决,所以,有面还有饭可以点,结果24个人,有17个人点面条。正是人在异乡,连味蕾也恋家。
午饭过后,带孩子们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参观。这个移动影像中心共有四个区域,其中一个是互动区,孩子们排着队草草看了一圈,便坐定互动区,不再离开。
我们常说孩子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而我们则是数字时代的移民,因此,当孩子们不懂屏幕上英文提示的意思,也能玩得风生水起,不亦乐乎时,我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孩子们玩……
明天开始,直到离开澳大利亚,孩子们都将在友好学校及友好家庭参与交流,所以,下午离开澳大利亚移动影像中心后,便带着孩子们到附近的超市去逛逛,买点吃的喝的。与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乐趣多,仅逛超市买东西一个环节,也是趣事多多。
趣事之一:我就是要买made in china!
出国前,召开游学学生家长会时,已经提醒过大家,买东西要理性,得先看看出产地,因为漂洋过海那么远,买回“中国造”总觉得很别扭。
于是,孩子们进超市之前,也都知道这点,在挑东西的时候都多个心眼,看看商品的出产地。可是,尽管这样,仍有孩子不小心买到“中国造”,被同伴们笑话。按常理,在澳洲超市里买到“中国造”的人会羞涩,甚至会有些理亏,但是,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经常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一群。买了中国造钥匙扣的孩子义正词严地向同伴宣称——我就是要在澳大利亚买中国造的东西,因为这说明我们国家强大,生产的东西远销海外!
此时,“我买了中国造”的沮丧完完全全被“我就是要买中国造”的自豪所取代!
这样的底气,这样的孩子,未来值得期待!
趣事之二:我只买糖果!
我们习惯性以为孩子不如大人能够精打细算,可这群孩子中,有的孩子消费却很是理性。孩子们进去的是一个食品超市,货架上都是各种各样的食品,但是几个女孩只买糖果,其他一概不看不买。问她们为什么不多看看?答曰:“我根据我带的澳元列了一个清单,只有糖果,所以,既然不买,干嘛要看呢?”
趣事之三:我还是回国再买吧!
超市外面有一个小饰品店,云裳和艳妆高兴地进去,想给即将过生日的妹妹买个袋鼠毛绒玩具作为生日礼物,可是,看完商品标价再折算成人民币,立即感觉如此玩具价格过高,想了想,决定还是回国再买吧!
孩子们不仅会精打细算,还会借助货币兑换再货比三家,由她们的表现回想出发前在群内对家长们关于要给孩子带多少澳元的统一回复——带100澳元足矣,带多一则没有时间消费,二则增加孩子思想负担。
孩子们基于自己所带的澳元进行消费,而且几乎所有人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为父母,为兄弟姐妹带点礼物。
有良好的消费动机,又有正确的消费观念,此为游学期间的消费的应有之义及与其他活动消费的不同之处。
回酒店的时候,遇上阵雨,看似,明天要降温,明早记得特别关注孩子们的着装,要在校服外面增加一件外套,以免着凉……
【一日读写】如今孩子们都能随身携带《游学手册》,等待就餐的时候及其他可以写字的时候都会拿出来及时记录,所以,基本不到晚上,就已经全部完成。今天,孩子们又写了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