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些“宽容”的教育智慧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我们教育者众所周知。他在对待犯错的学生时先传递的不是批评责骂而是包容甚至奖励。跟陶老先生比起来,我们很多老师对学生就少了一些宽容和理解。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渴望宽容是人的一种正常需要,理解、信任、宽容、鼓励也是推动学生上进的力量。

      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两句赞许的话、一个宽容的举动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可是说实话,在对学生的宽容理解上,我曾是个十分吝啬的老师,很长一段教学生涯中,我对学生很严格,一度信奉着“严师出高徒”,“严是爱,宽是害”,我总觉得只有不断地鞭策批评才能刺激学生的上进心。特别是在自己年轻气盛的岁月里,学生有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错误,自己在气头上,难免不分青红皂白冲动地说了过头话而伤害了学生、误解了学生,有时候还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針尖对麦芒”,加剧了师生之间矛盾,使得师生关系变得紧张、疏远。随着自己班级管理经验的丰富,慢慢就明白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犯错误更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学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犯了错的学生,大多会后悔、内疚,希望得到谅解。还有的内心恐惧却愿意做一只“纸老虎”,强词夺理,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细细反思,当学生犯了错之时,正是在人生路上跌倒,最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因此用心去了解、认识他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不应当对他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拥有宽容,有助于缩短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心灵契合。也许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很多老师和我一样,面对学生的错误,最先想到的是“训”。批评,训斥是处理学生过错的不二法则,实际上,无意义的训,无效的训有时候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毒害”。如果训成为了教育习惯,就会容易让学生钻空子,他们会以为只要接受了老师的训就可以万事大吉了。长此以往,学生掌握了老师的套路,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错的后果,只要挨了老师的训,就会功过相抵,解除危机。慢慢的,我们教师的教育就失去了智慧,变得愚蠢可悲。

      学生做出不当的行为时,不当的只是行为本身,行为者的人格尊严没有任何理由受到蔑视和侵犯。这种要求的教育意义在于,要矫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只有依靠行为者内在力量,对行为者的尊重正是保护和培植其潜在的积极力量。如若因为行为不当招致对行为者的全盘否定和无情打击,实际上也打击了行为者内在的矫正不当行为的积极力量,不当的行为通常会愈演愈烈。反观人的发展,发展得好的人往往在过去受到较多的尊重和关爱。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如果学生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生活在宽容中,他就学会了理解。有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为人师者,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疾风骤雨催新绿”是一种青春蓬勃的向往,“雪落无痕亦有情”不也是一种历久弥坚的境界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多一些“宽容”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