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经典都是人性的寓言。读经典文学,能够培养对复杂人性和世界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让我们敢于面对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
在这个意义上,《金瓶梅》是一部好小说。
为什么要读金瓶梅?
提起《金瓶梅》,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小黄书?大禁书?但今时今日的阅读和观看环境,猎奇一定不是你走进它的理由。在我看来,《金瓶梅》之所以值得今天的成年人好好了解,是因为它写的就是我们自己。
《金瓶梅》替我们进行了人性和欲望的推演:当一个人一路高歌,顺风顺水,快速实现财富自由以后,可能会丧失对世界对自我的真实感受力,会刹不住车,欲望号列车会一路狂奔直到翻车。
《金瓶梅》就是说大实话的。它把大家心知肚明,却秘而不宣的话,把那些隐藏起来的欲望,结结实实地写出来了。
《金瓶梅》写的是成年人。书里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不是脏的,就是烂的,每个人都活得灰扑扑的。这个世界,光照不进来,没有敬畏,每个人都很自私,也都在欲望的层面上生存,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
这样一部书,需要用年龄和阅历去消化,否则在不恰当的年龄打开,反而会被它吞噬。作者是激烈反传统的。传统道德、人心世情,都被作者拆解得七零八落。书中的人物个个欲望沸腾,喧闹无比,内心却一片荒凉,没有敬畏,只有活着。即便连你熟悉的英雄武松,也都变得面目可疑。这样的一个世界,确实太压抑,太黑暗。它既不提供安慰,也不提供希望,它只是表达作者理解的真实。
《金瓶梅》的作者凝视的是主流文化之外欲望沸腾的人间,是饮食男女。他写了男人的欲望,也写了女人的欲望。他写了穷人的欲望,也写了富人的欲望。
儒家说“无欲则刚”,道家说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到了文学里面,欲望往往是缺席的。有时候会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出现,比如宋江身边有个李逵,唐僧身边有个猪八戒。李逵和猪八戒总说实话,说出师傅和主流文化不敢说的实话。
但《金瓶梅》是个难得的例外。中国文学从来没有一部书如此全面而立体地直面欲望,物欲、爱欲、性欲、生存欲、成功欲交织在一起。
潘金莲:情欲的化身
潘金莲是《金瓶梅》里写的最好的人物形象。作者把她当作了情欲的化身。潘金莲的欲望,不管是在西门庆的后院里争宠斗气,还是跟琴童、陈敬济偷情,都只停留在两性关系上。
她渴望对等、甚至独占的爱情,情欲受阻,她会烦恼会痛苦。她在嫉妒中煎熬,因嫉妒而沉沦。毒杀武大,吓死官哥儿,折磨李瓶儿,害死西门庆,情欲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寸草不生。潘金莲看不清自己的处境,没有任何反思能力和觉悟的可能。这个情欲旺盛,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团糟的女人,最终等来了打虎的武松。
潘金莲聪明、美丽,但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欲太强,又得不到有效的纾解,结果嗔恨心越来越重。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她越要得到;妨碍自己的,就要摧毁。潘金莲一生情欲似火,活得无法无天,最终也被情欲吞没。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说过一句话:“狂暴的欢愉,必将以狂暴结束。”就这样,潘金莲也承受了自己狂暴的命运。
西门庆:欲望张扬到极致会怎样?
西门庆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毛孔都流淌着欲望。作为男性,西门庆的机会很多,他的欲望遍地开花,金钱、权力、女人一个都不少。
西门庆出生于富贵人家,家中独子,父母百般疼爱,听其所为。父亲西门达,川广贩药材,在清河县开着一个大大的生药铺。西门达夫妇去世的早。因此,西门庆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父母亡后,西门庆在外眠花宿柳,惹草招风。结识的朋友,都是些帮闲抹嘴,不守本分,没名器的破落户。
小说里,蔡御史称呼西门庆为“四泉”。“四泉”是西门庆的号,西门庆解释说是因为自己的祖坟地里有四眼井,其实这个号隐含的是“酒色财气”四样俱全。因为放纵欲望,西门庆活得兴致勃勃。
西门庆一出场就热结十兄弟,其实是一帮小弟靠他吃饭,拼命奉承他,给他抬轿子;清河县三教九流,来来往往,从官僚到大户,从帮闲到太监,都是他饭局上的常客;连宋御史都借他的大花园摆宴席,请东京的六黄太尉,一时间,西门庆出尽了风头。
西门庆敛财嗅觉灵敏。一边跟潘金莲打得火热,一边偷空娶了有钱寡妇孟玉楼,吞没了女婿陈敬济带来的财物,还得到了李瓶儿前夫们的家产。
西门庆接连开了当铺、绒线铺、绸缎铺,成了清河县首富。纵有万贯家财,他也从未停下赚钱的脚步。临死前,还有两大车几万两银子的货物在路上。
尽管有一妻五妾,他还马不停蹄出去找女人,先后包养了妓女李桂姐和郑爱月。从宋蕙莲到王六儿,从如意儿到林太太,在他33年的生命里,有过性关系的女性,有将近20人。临死前几天,还瞄上了同僚的太太。
西门庆的官是买来的。他花钱巴结上东京的蔡太师,当了副提刑(公安局副局长)。结交了蔡状元,送上了一百两金子,后来蔡状元当了蔡御史,慷慨回报,不仅让他提前支取盐引,一下子赚了3万两银子,还带他结交别的官员。临死前,他又升任了正提刑(公安局长)。这还不够,觉得买来的官没得到尊重,对儿子官哥的期望,是未来当上正经的文官。
小说既写了西门庆的放纵直接、不知餍足,也写透了他的不知敬畏、不计后果。之前的中国文学里,从来没有这样一个热气腾腾、欲望贲张的人物。不管是桃园结义的刘关张,还是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亦或是《水浒传》里精彩纷呈的宋江、林冲、武松、李逵。从没一个人像西门庆这样,在金钱、性和权力方面,毫无节制。
西门庆:“人死了,钱还没花完”
西门庆追求金钱、权力和女人,一路春风得意马蹄疾。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成功人士的代表,其实很多人想当西门庆的。西门庆有多富呢?家当有10万两银子,按照购买力来换算,当时6两银子就可以买一个丫鬟,5钱银子买一个猪头四个猪蹄和一瓶金华酒,所以西门庆的财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几千万到一个亿吧。
这样的一个人,在清河县,可以说为所欲为,他是公安局副局长,后来当了正局长。钱都让他挣了,漂亮女人都被他搞定了。正当他活得热火朝天时,却纵欲而亡,死时才33岁。
西门庆一死,妻妾们死的死,逃的逃,改嫁的改嫁,他的女婿陈敬济更是一路败家,还跟潘金莲和春梅通奸。到了大结局,他的遗腹子孝哥出了家,化成一阵清风不见了。他的万贯家产也落在了仆人玳安手里。玳安是西门庆的贴身小厮,别看是个奴仆,却是从第一回到第100回贯穿始终的人物,他可不光是牵马随镫、打灯笼拿拜帖的小跟班,西门庆做生意、找女人,都有他的身影。玳安最了解西门庆,也最像西门庆。到了大结局,他改名西门安,得了西门庆的全部家业。
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最后,西门庆所追求的一切,灰飞烟灭。像《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最后风卷大地,什么都没留下。
启发:欲望是人生的动力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人类的心理会驱动我们一直追求更多的东西,没办法停止。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说:“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
欲望是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原动力,它是天然存在的。如果要更好地认识自我,必须面对欲望,处理欲望,而不是回避。“欲望”这一课,《金瓶梅》就给我们补上了。
人的欲望很多,咱们先谈金钱。
1.究竟怎样才算贫穷?
松浦弥太郎说,贫穷与否,是由自己是否满足来决定的。金钱、房子、生活用品,如果你一味向外寻求物欲的满足,那你到死都会是贫穷的。因为无论你拥有多少钱、处在多么得天独厚的环境之中,你也不会满足。如果你只是想比别人拥有更多东西,欲望只会无穷无尽。
《金瓶梅》中,西门庆家当有10万两银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几千万到一个亿。西门庆一妻五妾,在他33年的生命里,有过性关系的女性,有将近20人。你看,西门庆满足吗?西门庆贫穷吗?
金钱是社会暂时寄放在你手上的东西,并不是你个人的所有物,因此有钱、没钱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
举一个例子。北野武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没出名之前,他的想法是,有一天有了钱,一定要开跑车,吃高档餐厅,跟女人们睡觉。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
其实,我们都知道欲望和需求是两个东西,你从来没有听说过“马斯洛五大欲望”,对不对?但是,我们的不幸就在于常常把欲望当成了需求。
学历、工作、房、车、财富、以及爱,这些是我们内心真实想要的东西,无论付出的是汗水、鲜血、还是身体健康,每个人都愿意为之付出。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豪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
第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得越快,越是无法考虑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2.欲望可以满足吗?
西门庆临死前,身体已经严重不适了,但他看见别人的妻子那么漂亮,还是欲火中烧,完全不能自制。而且,漂亮女人层出不穷,宋蕙莲死了,有王六儿;李瓶儿死了,有如意儿,后来又出现一个蓝太太,将来还会有各种王太太李太太。这个时候的西门庆,已经不是在追赶欲望了,而是欲望在追赶他。
欲望满足就快乐。但是,被以为是在享受的快乐给支配,这种情况就像是你以为自己是在疼爱一只小猫咪,但小猫咪却在不知不觉间长成可怕的老虎,等你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差点就被吃了。
疼爱小猫的人,是自己。给了过多的饵料、把小猫咪养成大老虎的人,也是自己。
小猫并不是想变大就变大,自己长成老虎的。是你自己把小猫给养成了老虎。
人类是软弱的生物,容易往轻松的方向走,我有时也会忍不住去追求快乐。不管是谁,都会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一些快乐的事;有些时候,甚至会碰到一些不暂时逃避现实就走不下去的困境。
临死前的西门庆,已经成了欲望的奴隶,被欲望折磨,停不下来,他活得其实充满焦虑和恐惧。
想要别人碗里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愈是令自己开心的事情,愈是令自己舒服的事情,同时也伴随着同等的可怕。赌博、毒品、酒精或香烟,全都属于这种范畴。
3.快乐可以追求吗?
事实上,一个人有很多很多的欲望,消灭它很难,也不人道。
其实,欲望可以成为人生的动力,关键是学会转化它:找到更有价值的事。
你一旦找到更有价值的事,就不会像西门庆潘金莲那样被欲望折磨,狂热地迷恋包包,喜爱名车名表了。
什么是“想要想要病”?新东西也好,好东西也好,总会不断地出现,如果你总是这也想买那也想买,就会很苦恼。这就是“想要想要病”。你以为只要能买到这件东西,就会开心幸福,但其实一买到这件,立马又想要其他的了。
快乐是短暂的,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经济学家称之为“边际效应递减”,心理学家也称其为“适应”(habituation),跟脑神经学家说的“adaptation”其实是一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再好吃的东西一直吃,人也会觉得不好吃了。解决方法就是要么追求多样化,要么追求间隔。
所以感受快乐的方法一共有两种:
(1)追求多样性。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
(2)追求间隔性。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如果间隔一段时间再出现,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的。
拉曼最后给的建议是间隔。虽然我们大部分时间是不快乐的,但也正因为有了中间这些不快乐,我们才会感到快乐。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更多地使用间隔的方法对快乐进行调控。比如,再好吃的东西,也别一次吃太多;再好玩的游戏,也别无限制地玩。适可而止是为了长期的享受。而且这涉及生活的主动权:被多样性吸引是“被”吸引;间隔则总是你主动。
而第一个方法也有高级的用法。这就是要追求比较“深”的东西。搞学问,学科的道理越深越好,你每进一步都有新的刺激。做事业,目标越远大越好,这样你才能一直有新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对有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才是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快乐调控策略就是,浅的东西用间隔,而深的东西自带多样性。请注意,这两招不要同时使用。没有间隔,你才需要考虑多样性;如果有时间间隔,就不需要再搞多样性了。
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范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