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保护的变化——读《经济解释》(一百五十七)

本节首先澄清,知识是否需要被保护?

知识增加会带来收入增加,所以知识的权利是一种产权,原则上要有界定及保护才可以发展得好。

这是从增长模型的角度来看了:

- 资本与劳力,都有边际递减的极限

- 知识没有,甚至可能边际递增

- 而收入增加,带来福利增加

- 福利增加,是发展的终极目的

所以,要保护知识 —— 这是形成大原则了。

而具体到保护的手段:

在发明专利法律引进之前,人类以知识来增加收入早有可观。

但怎么保护呢?

商业秘密,只要能守密,可以是非常有效的保护。。。

商业秘密的案例包括:

厨艺、艺术、医疗等。。。

美国的可口可乐。。。

中国的云南白药。。。

只要知识能被通过创造的产品来“封装”,再辅助以其他市场营销手段,两者形成正向循环,典型的方法就是:

版权或商标是保护知识资产的另一些法门。。。

版权或商标的案例就多了:

印章的发明。。。

名牌宝号。。。

印章是个人logo,名牌宝号是企业的logo,都是为了区分从而降低讯息费用。

说到印章,就到了作者最喜欢的话题之一,艺术品了:

鉴定古书画的专家们通常能把数百年来的收藏家的众多印章背出来。

这个竞争优势的来源,真的纯粹是“见多识广”了:

鉴证收藏品的知识得来不易,动不动需要十多年的研究投资。

没有大好的收藏品市场,投资于读书识字的学问回报率比较高。

这里两句话很有意思,想一想:

- 首先,为什么得来不易?因为你可能都没有机会见到真货,那么

- 如何见到真货?或者,你是收藏世家,言传身教

- 或者,你是乾隆皇帝一般,财富无敌从而积累藏品,最终得到认知,而且

- 收藏品就是那么多,任何一个时间点,存量有限,增量很小,那么

- 拥有存量的人,秘而不宣,也就是在排除竞争

- 知识不公开,就是商业秘密了,而且别人都难以逆向破解

- 所以带来了第二句话的结论,因为

- 读书识字的知识市场是公开的,只需要努力就可以进步的

回到作者的分析,开始回顾经济分析的历史了:

马歇尔可能是第一人说知识投资最重要;

跟着费雪说了同样的话。

然而近些年的经济学研究:

味同嚼蜡。。。沉闷,没有令人拍案惊奇的地方。

为什么?回到了作者的傲娇了:

我认为知识投资搞出趣味要向讯息费用那方向走,但研究讯息费用的朋友可没有强调减少讯息费用的投资是知识投资的另一个看法。

什么意思?

减少讯息费用 = 知识投资

换个爆品公众号文章的标题可能是:

- 你之所以抱怨,是认知层次不够

- 读了张YM的xx条微博,我越发感受到人与人的思考水平差距

- 王X的饭否记录,揭示了本地生活的底层思维

好吧,就是这样,所以互联网是个好东西。

到最后的部分,作者说:

本章分析的主要是发明专利与商业秘密,尤其是前者。

当然,从法律保护角度来看,也有类似之处,不展开了。作者强调: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以法律保护知识资产有三个难关要过。

其一是知识属思想,而思想是抽象之物,法律怎可以保护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呢?

其二是思想或知识属共用品(public goods)。。。

其三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的专利必定有垄断性质,而经济学的传统历来是诅咒垄断的。

之前一章讲过,垄断的分析不能看价值观,要看经济利益 —— 所以,核心问题在于:

发明专利的保护——这种垄断的保护——给社会带来的利益是否高于垄断的无效率或浪费的害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识保护的变化——读《经济解释》(一百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