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9学易杂谈(191-195)

【学易杂谈】(191)    “闻言不信”与“有言不信”

上文我们谈到两个身份特殊的“言”者,说它们身份特殊,是因为它们一个是天元甲,另一个是地元己,经文中有很多的取象,如“天子”、“帝”、“王”、“公”、“王母”、“祖”、“君”、“主人”、“父”、“母”等等,说的就是这两个爻,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在执政地位,但却通过“言”来实现自己的主张,据此我们说周易反映的政治体制,是“家天下”,是“天子立宪”。但是,“天子”或“王”是否就不能受到责难?或者是没有人来议论呢?也不是,经文中也有许多议论“天子”或“王”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闻言不信”与“有言不信”是怎么回事。

“闻言不信”一辞见于夬卦四爻,让我们先把夬卦的卦辞与爻辞录出: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三、壯于頄,有兇。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五、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上、無號,終有兇。

再列出夬卦图:


从图上不难看出,夬卦是一个平衡卦,如果中间四个爻的量完全相等或对称的两个爻分别相等,那么也可以说这个卦是一个绝对平衡卦。通观夬卦的卦辞与爻辞,诸爻的行动都非常困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平衡而陷入了僵局。再从天道上看,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事实上每个爻在人道上也是很难成行的,这就是夬卦的总体形势。

知道了夬卦的总体形势,我们再看四爻的处境。四爻为甲为天元,其政治身份是“王”,按照人道,这个爻当至四,但由甲至戊不合时宜,这就是“其行次且”的原因;四爻按照天道当至初,如果是取代初爻,那么这就有篡位的嫌疑,所谓“聞言”就是此行会招致其它爻的猜忌与议论。四爻的行止取决于五爻,五爻不可能至上,因为五上之间有一个“天人相悖”,五爻的出路是至二,因为这合乎天道。五爻至二,对四爻是一个拉动,这种关系用形象的话说就叫“牽羊悔亡”,对“羊”而言,无所谓“人道”不“人道”,哪里合适朝哪走;对“人”而言,则有一个“人道”问题,四爻被拉动至五,正是走的“人道”,这也就是“牽羊悔亡,聞言不信”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看看“有言不信”是怎么回事。“有言不信”一辞见于困卦辞,让我们也把困卦图列出:


再录出卦辞与爻辞: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初、臀困于株木,入于幽穀,三歲不覿。

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上、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比较夬卦与困卦,可以看出二者明显的不同,前一个是平衡卦,后一个是失衡卦,困卦三五失衡,五爻有迫初之势。再从天道上看,夬卦有一个“天人相悖”,即五与上;困卦则有两个“天人相悖”,就是初与二、三与四。失衡卦一般说是适宜运动,但由于存在着“天人相悖”,所以一些爻特别是初爻陷入了困境。

掌握了困卦的总体形势,我们也就不难明白“有言不信”是怎么回事了。困卦是个“原筮卦”,初爻虽弱,但却是一位新登基的“君主”,新君登基,理应得到“天子”的覿见,但作为“天子”的五爻,却没有与新君见面的恰当时机,这就是“三歲不覿”(自甲至丁需三个时间单位)。五爻至初不合时宜,但却有“势”,如果五爻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有利的“地势”,那么也有可能进入初位,取代新君,所谓“有言”,就是指的其它爻对五爻篡位的猜忌与责难。为什么“有言不信”呢?原来在困卦中除了两个“天人相悖”以外,还有一个“天人合一”,这就是五爻至上,五为甲,上为乙,只是此行不合地道而已,用形象的语言说就是“劓刖”,也就是象削鼻断足一样难受,但终归“乃徐有說”,这个有“祭祀”特权的爻遵循了天道与人道而至上,对五爻篡位的猜测也就成了虚言、谎言。

“闻言不信”与“有言不信”的共同处一是“言者”来自“众”,也就是“王”以外的其它爻,二是这些“言”都是虚言、谎言,并且是针对着“王”的。不同之处是“闻言不信”是王听到了谣言,所以这是夬四的爻辞;而“有言不信”是卦辞,没有明确说是哪个爻,但显然是初爻,作为新君,没有被这些虚言、谎言所迷惑。

总括周易中的“有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点认识:一是“言”者的广泛性。君主可以“有言”,“王”、“主人”可以“有言”,百姓们也可以“有言”。“言”可以针对百姓,针对君主,也可以针对“王”、“主”,从经文中我们还看不到有哪个爻是因“言”而获罪的,所以这可以说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事实上,哪怕是最专制的时代,“言”也是不能绝对阻塞的。

二是“言”虽然有广泛性,但也不是广泛到无边,“自由”到无度。“言”还是受到规范和制约的,这些规范与制约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一个是有利于卦体的稳定;再一个是有利于践履人道,前者属于政治范畴,后者属于道德范畴。卦体的稳定与践履人道,是鉴别“言”的是与非的标准。

三是“言”要有事实做依据,没有事实做依据的言论,难免流于虚言、谎言,这样的“言”是不足信的。

(下文预告:周易中的“言有序”)


【学易杂谈】(192)   周易中的“言有序”

前面我们探讨周易中的“有言”时曾经指出,“言”作为责难也好,作为舆论也好,一是有它的广泛性,因为不论是“言”者或被“言”者,都没有任何限制;二是在言论的内容上又有局限性,因为任何人的言论,都要受政治与道德的制约与规范。现在我们再探讨一下周易在表述上的一个特点,这就是“言有序”。

“序”就是次序、条理,或者说就是逻辑。众所周知,周易经文与其它典籍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在表述上好象没有次序,没有条理,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说,蒙卦的卦义通解为是讲教育的,但为什么在蒙卦的卦辞与爻辞中会说“刑人”、“纳妇”、“取女”、“克家”、“御寇”等一类辞句?我们总不能说教育孩子,会让孩子取媳妇吧?这里哪有什么次序与条理呢?周易经文似乎没有次序,没有条理,这或许就是迄今为止许多人把周易看作是迷信的产物,把周易排除在哲学殿堂以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周易经文是有次序、有条理的,“言有序”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言有序”一辞出自艮卦五爻,让我们先把艮卦的卦辞与爻辞录出: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初、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四、艮其身,無咎。

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上、敦艮,吉。

再列出艮卦图:


关于艮卦,此前我们曾经探讨过“其心不快”与“厲,薰心”(杂谈110《“为我心恻”与“厉,熏心”》、杂谈111《“其心不快”与“我心不快”》),现在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艮卦是一个失衡卦,但三爻为己,初爻为癸,自三至初不合时宜,因此初爻可以长时间的保留在初位,这就是“利永贞”。二三之间有一个“天人相悖”,因此三爻难以发挥作用。二与四互衡,双方都难以动作,这也是二爻为什么“不拯其隨,其心不快”的原因,初为“其随”,上为“其心”。三上两个阳爻不动,整个艮卦也就处于静止状态。传统易学依据八卦取象,把艮卦说成是什么“兼山”,这是不对的,但说“艮,止也”还是贴近卦义的,因为艮卦确实反映了一种静态。但是我们知道,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旦条件改变,静态就会转变为动态,造成卦爻的变化。艮卦是怎样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的呢?原来就是时间的作用,具体说就是五爻的作用。五爻起了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艮五是艮卦的终结阶段,跟五爻在时间上有直接联系的是初爻,艮初虽不是“君主”,但在艮卦中却承担着支撑卦体的任务,如果至五,难免给三爻至初带来可乘之机,《象》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这也是对的。如果初爻不动,那么五爻就形同虚设,什么作用也没有。但是五爻甲有一个性质,那就是善变,刚才还是“只入不出”,转眼就会变成“只出不入”。终而复始,如果这个爻由终结变成开端,那么一切就会改观。这也好比一粒种子,作为植株的果实,它是终结,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又会生根发芽,变成一个新的植株。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爻辞要说“言有序”呢?这也因为艮卦反映的是一种静态,所谓静态,就是诸爻不动,不动也就没有“行”的问题。但是不“行”不等于没有“言”,或者不可以“言”,艮卦诸爻的爻辞就是“言”,只是这些“言”讲的是诸爻的相互关系,以及因这些关系而造成的静止状态,所以必须把“言”与“行”区别开来。

但是,“言”与“行”又是有联系的,一般说来,“言”为“行”的先导,“行”为“言”的目的或延续,在一定条件下,“言”也可以转化为“行”。具体到艮卦来说,诸爻的相互制约,造成了一种相对的静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言”,没有“行”,但是当着“言”到五爻时,这个爻就被“激活”,这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由“只入不出”变成“只出不入”,或者是由“吸纳”变成“喷发”。“激活”在传统易学上也叫“当值”,意思是某一个爻不是不存在,而是有“活动期”,也有“休眠期”。艮五原本是处在“休眠期”,是“言”把它唤醒、激活,并开始发挥作用,所以爻辞说是“悔亡”,这可以看作是“言”变成了“行”,也可以说是一言而兴邦。

在特定条件下,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丧邦,“言”的作用于此可见。但是“言”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就艮卦而言,与其说是“言”的作用,不如说是天道的作用,在天干上,只有甲和己有这种说变就变的性质,其它如乙、丙、丁等是没有的,正因为甲有这种性质,才使得艮卦从静态转化为动态,并由震、艮这样的失衡卦,变成了渐、归妹这样的平衡卦。

周易的“言”到底是有序还是无序呢?我们说周易的“言”是有序的,不只是艮卦,所有的卦都有序,这个序就是初、二、三、四、五、上,这是任何一个治易者都知道的,我们把这条顺序就叫“人道”,这是一条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也是人的正当行为的一个准则。但是人们不知道这条顺序在球形卦体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其中后爻是看不到的,艮卦恰好是后爻为壬,所以初爻辞才说“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这是一个特定的视角,不论卦体如何旋转滚动,最后静下来总有一个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别,而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就是人道。六爻在时间上的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这两条顺序我们叫“天道”。由于甲、乙、丙、丁、戊、己和己、庚、辛、壬、癸、甲被牢牢地“镶嵌”在球面之上,所以随着球形卦体的旋转和滚动,天道与人道便发生了错乱。天道是有序的,人道是有序的,地道也是有规律的,如果说无序,那就是人的实际行动,因为在它要在“三道”之间做出选择和取舍,它可能遵从天道,也可能遵从人道,还可能遵从地道,一切都从具体情况出发,从实际出发。“与时偕行”是一个特例,具体说就是只有乾坤卦是天道与人道完全一致,其它六十二卦的天道与人道都是错乱着的。即便是乾坤卦,当着坤卦运行到五爻时就没有再继续向上发展,而是另起炉灶,变成了屯卦的初爻。屯卦既是一个失衡卦,又是第一个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的卦,这才是屯初的“磐桓”、屯二的“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等等所谓“反常”的根本原因,所以不掌握每一个卦的天道与人道的错乱情况,那是没有办法解释卦辞与爻辞的。

(下文预告:周易中的军事与战争)

(敬告读者:拙文《学易笔谈》和《学易杂谈》前150篇经过初步整理,现已在“哲学人生论坛”贴出,欢迎批评指正。哲学人生论坛的网址是:http://bbs.zxrs.net/index.asp?boardid=69&page=1)

【学易杂谈】(193)   周易中的军事与战争

战争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周易中有大量关于军事与战争的描述,此前我们在杂谈140《“三岁不兴”与“三年克之”》一文中,专门探讨过两场大规模的战争,一场是内战,另一场是对外战争。实际上,周易中的战争远不止这两场,为了进一步了解战争,让我们先把经文中有关战争的一些辞句摘录出来:

蒙上: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需三:需于泥,致寇至。

师初:師出以律,否臧兇。

师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师三:師或輿尸,兇。

师四:師左次,無咎。

师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比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小畜上: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

履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泰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泰上: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同人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同人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同人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谦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谦上: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豫卦辞:利建侯,行師。

复上:迷復,兇;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

大畜: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颐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兇。

离上: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大壮初:壯于趾,征兇,有孚。

晋上: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解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损二:利貞,征兇。弗損益之。

益上: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夬卦辞: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夬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夬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萃初: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升辞: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困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兇,無咎。

困上: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革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革三: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革上: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

震上:震索索,視矍矍,征兇。震不于其躬,于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渐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兇。利御寇。

归妹辞:征兇,無攸利。

巽初:進退,利武人之貞。

中孚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小过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兇。

既济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既济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未济三:未濟,征兇,利涉大川。

未济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仅据粗略统计,以上涉及军事与战争的如“师”、“击”、“征”、“伐”、“攻”、“戎”等,共有三十二个卦,占到了总卦数的一半,这也就是说,假定我们把周易这个体系当成一段“历史”的话,那么在这段“历史”当中就有一半时间是在打仗。当然也不是说凡有“击”、“师”、“征”、“伐”、“攻”、“戎”等字词的卦或爻就一定是开战,有的战争可能消弭于无形,比如预知“征凶”就不再打了的。但是也有一些辞句虽未明言打仗,但也隐喻着战争,比如“即鹿无虞”、“明夷于南狩”、“公射隼于高墉之上”等等,可知周易所反映的战争场面是极其广阔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这里既有无原则的“派系斗争”,也有旨在夺取或巩固政权的“政治斗争”;既有搞分裂、闹独立的战争,也有维护统一的战争;既有坚持“道义”的正义之师,也有盗寇的侵伐骚扰;既有内战,也有攘外;既有大规模的全面战争,也有小规模的对抗;既有长时间的持久战,也有速战速决;既有讲究谋略的“攻心战”,也有攻城掠地、“維用伐邑”;既有进攻战,也有防御战;既有长途的车战、马战,也有短兵相接的近战;既有胜利的战争,也有失败了的战争;既有慷慨悲歌、“夫征不復”,也有“或鼓或罷,或泣或歌”;既有“大師克相遇”的喜悦,也有“往不勝為咎”或“惕號莫夜”的悲哀……正所谓“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比起虎豹豺狼对人类的伤害竟不知要大过多少倍!

但是,仅仅是一般地谴责战争是不够的,必须直面战争,正视这淋漓的鲜血,必须深入研究战争的根源,掌握战争的规律,以战制战,争取和平。许多治易者已经注意到周易对战争的描述,有人甚至把周易看作是“兵书”、“兵法”,但是,如果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与易道,仅凭一些关于战争的辞句,那是没有办法了解为什么有的地方是“征吉”,而有的地方却是“征凶”?有的地方“利用侵伐”,有的地方则须“利御寇”?易作者对战争的基本理解和认识是什么?揭示了什么样的规律?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离开了卦体和易道,那是永远也说不明白的。

(下文预告:战争的根源是诸爻之间的失衡与僵窒)

【学易杂谈】(194)    战争的根源是诸爻之间的失衡与僵窒

探讨周易中的军事与战争,必须先从战争的根源说起。熟悉周易经文的人都知道,乾坤卦中是没有战争的,尽管在卦爻的运行当中,有“惕”、“厉”、“咎”、“悔”等字,有“得朋”、“丧朋”之说,但没有涉及军事与战争的辞句,也没有哪个爻处在凶险当中。坤上“龙战于野”的战字,不是战争或战斗,而是战栗,形容这个爻的孤独与失落,“其血玄黄”也不是说因战斗而流血,而是说随着卦体的变化,这个爻的“子孙”们在品性上将要发生差异。总之,乾坤卦中是没有战争的,这是因为乾坤卦是一个均衡卦,即便不从“数”上分析,不知道乾坤诸爻实际上是“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不知道“乾坤一体”,也应当知道乾卦六爻均等,坤卦六爻也均等,它们之间,无所谓谁强谁弱、谁富谁贫的问题。假如说真的有“大同社会”的话,那么乾坤卦所反映的就是“大同社会”,一个“太和”与通畅的局面。这样的社会或局面,是不需要战争的,也没有哪个爻有能力发动战争。

乾坤一体,并非说它们没有差异,坤是“倒过来”的乾,乾也可以说是“倒过来”的坤,乾坤两卦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诸爻均等,也不是说它们在方位与阶段上没有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使得乾卦六爻在运行当中有两个转折点,这两个转折点容易积蓄物质或能量,这便是乾卦二五“利见大人”的原因,这两个“大人”真的出现是在屯卦,再加上天道与人道的错乱,这就出现了强与弱或富与贫的差别,出现了“寇”的问题。“寇”字在屯卦中是第一次出现,“君子”与“小人”或“寇”分野不是根据阴阳,而是根据人道,一般说来,按照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条顺序也就是人道行进的就是“君子”,背离这条路线的就是“小人”或“寇”(当然也不是所有离开人道行进的人都叫“小人”或“寇”,但谈到“小人”或“寇”的地方一定是离开了人道),屯初至二合乎人道,所以是“匪寇婚媾”。蒙上“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所谓“擊蒙”、“御寇”就是打击或防御四爻直接至上,屯四直接至上,既合地道,也合天道,只是不合人道,所以从上爻来看就是“寇”。上爻是三道分途,依照地道当至二,依照天道当至三,依照人道当至五,至二至三,都有可能造成卦体的倾覆,且不合人道,所以是“不利为寇”。蒙四为阴,蒙上为阳,它们都有可能为“寇”,这就是说,判别是不是“寇”,不依据阴阳;又蒙上是屯蒙的“君主”,蒙四则为“臣”,所以判别是不是“寇”,也不分是“君”是“臣”,全看是不是坚持人道。

假如我们把“擊蒙”、“御寇”这样的行为看作是战争或战争的端倪的话,那么这样的战争便是肇始于屯蒙。屯蒙卦是失衡卦,诸爻之间有了贫富或强弱的差别,出现了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具备了“寇”的出现的条件,因此也就有了“擊蒙”、“御寇”的需要,可见战争的根源或根源之一就是诸爻之间的失衡。

诸爻之间的失衡包括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六爻不均衡,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卦,其它所有卦的六爻都是不均衡的,这是一种失去均衡的情况;

第二种是六爻虽不均衡,但由于中间两个“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所以我们把这种卦叫做“平衡卦”,平衡卦除了乾坤以外,还有剥、复、颐、大过、家人、睽、蹇、解、夬、姤、渐、归妹、既济、未济,共十六卦,除了这十六个卦,其它卦都属于失衡卦。又由于这些平衡卦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因此我们又叫“静态平衡卦”。

在平衡卦中,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平衡只是暂时的、相对的,平衡卦中存有大量不稳定的因素。乾坤卦是天人合一,但还是在一个天数不在岗的情况下出现的,一旦这个天数上岗,那就会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失衡卦中,同样由于天道与人道的错乱,卦体也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例如比卦是一个严重失衡卦,强大的五爻有迫初之势,但由于五爻为癸,初爻为壬,由癸不能至壬,因此才有了“邑人不诫”。我们把这类失衡卦又叫“动态平衡卦”。

如果平衡卦中不稳定因素超过了稳定因素,那么诸爻之间的矛盾就有可能变成对抗,变成战争。例如睽卦是一个平衡卦,在一定限度内,诸爻可以相安无事,这就是“小事吉”,但诸爻的矛盾也相当激烈,这可以从初爻的“見惡人”和上爻的“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可以看出来。再如解卦也是个平衡卦,三爻辞就有“負且乘,致寇至”之说。夬卦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平衡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是一个绝对平衡卦,但由于诸爻陷入一种僵窒状态,因此才有了“揚于王庭”和“不利即戎”的说法。既濟卦还是一个平衡卦,但就是在这个卦中,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这就是“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是一种因僵窒而暴发战争的情况。

六十四卦中,失衡卦有四十八个,占总卦数的四分之三,除去一部分“动态平衡卦”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卦无论从静态还是从动态来看都是失衡卦,比如说师卦、谦卦等等,其中的阳爻至初,都是“天地皆合”,因此也就有了“師出以律”、“弟子輿尸”、“利用侵伐”和“利用行師,征邑國”等这样一类辞句。

总之,探讨周易中的战争的根源,有两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是诸爻的失衡,包括卦体的失衡,特别是动态失衡;二是诸爻的僵窒,僵窒到不用武力不能解开僵局的时候,战争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下文预告:周易中的军队)

【学易杂谈】(195)   周易中的军队

探讨周易中的战争,不能不谈谈周易中的军队。周易中有许多关于军队的描述,但是关于军队的建制、规模等等,我们还是无法搞清楚,这里只就军队的归属问题做一些探讨。

军队的归属,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王师”,第二类是“君主”所统领的军队,第三类是诸侯的军队,先说说“王师”。

“王师”就是由“王”统领的军队。我们知道,周易中的“王”有两个,一个是天元甲,其政治身份是“天子”、“帝”,是最高的领导;另一个是地元己,其政治身份是“王母”,是仅此于“天子”的领导人。两个“王”的政治身份始终未变,但在不同的卦中,也有贫穷、困顿、衰败的时候,甚至连称呼也有变化。这里我们不说两个“王”在不同卦中的命运起伏,只说它们的军队问题。

乾坤卦中,是没有战争,也没有军队的,军队的出现始于屯蒙,由于有了“寇”的问题,也就有了建立军队的需要。但是,屯、蒙、

需、讼这几个卦,虽然有“擊蒙”、“御寇”之说,但军队的性质还不好说就是“正规军”,也许是相当于现代的“武警”。正规军队的出现则是师卦和比卦。从师卦的“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从这个时候起,已经有了正规的军队,这支军队由“长子”统帅指挥,而“父王”则有监督权、节制权。再从比卦的“王用三驅”这句话可知,“王”也有一定程度的指挥权。

“王”对诸侯军队的监督、节制乃至指挥,集中体现在离卦的“王用出征”这句话上,这就是说,“王”是有权调动诸侯军队、发动战争的,当然,诸侯听不听调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从“王”有权调动诸侯军队这一点看,所有军队都可以叫“王师”,正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样,这可以说是军队的统一,或者说是维护统一的军队。但是由于两个“王”的立场并不总是一致,也由于诸侯的军队不一定就听从调遣,所以事实上或者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这样一支统一的“王师”,“王师”只不过是个空名而已。

“王师”是空名,这是否说“王”就没有自己的军队呢?也不是,从某一些卦来看,“王”也有自己的直属军队。例如革二为甲为天元,其辞为“己日乃革之,征吉,無咎”,这就是“天子”率领直属军队的一次亲征。同人四为己为地元,其辞为“乘其墉,弗克攻,吉”,这个“王”能够坚持不败,固然是凭借地利与外援,但也一定有自己的防御力量,这说明“王”也有自己直属的军队。

再说“君主”所统领的军队。我们也知道,在一般情况下,“王”是不执政的,实权则掌握在“君主”手里,这里当然也包括军权。蒙上为屯初所变,这是一位“君主”,爻辞说“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说明它拥有武装力量,只是有个如何运用的问题。泰初也是一位“君主”,其辞为“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说明它也掌握着军队,也有能力发动战争。同“王”一样,“君主”有自己的亲军,或者说是嫡系部队,同时也有权调动诸侯的军队,这集中体现在同人和既济两卦中。同人初是一位新君,也许是刚刚即位,力量单薄,所以其辞为“同人于門”,所谓“同人于門”就是与三爻结盟,结盟的目的则是让三爻对四发动战争,以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当着三爻打了败仗之后,同人初这位“君主”又与同人五握手言和,这就是“大師克相遇”。我们说“君主”有权调动诸侯的军队,其实这个权力也是很有限的,更多的恐怕还是谋略,但是诸爻受命于“君主”而发动的战争,毕竟也还属于名正言顺,战争的目的固然是为了巩固“君主”的执政地位,但也未尝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这一点明显反映在既济卦中,既济三讲“高宗伐鬼方”,这个“高宗”就是初爻丁,三爻受命于“高宗”,对四爻己展开征伐,我们知道,己为地元,经文中许多地方称它为“王”、“主”、“王母”等,虽然这个爻也频临战火,有胜有败,但从没有一个单独的国号,现在有了“鬼方”这个国号,说明它不再满足侯国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次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相对于师卦的“長子帥師,弟子輿尸”来说,也可以说是一场对外战争。

我们再来谈谈诸侯的军队。诸侯也拥有自己的军队,从经文上看这是很明显的。师卦中说的“长子”,既不是“王”,也不是师卦的“君主”,这个爻虽然是屯、蒙、需、讼的“君主”,但到了师卦就下野了,所以它的军队也就不是“君主”的军队,只能算是一路诸侯的军队。泰卦上爻也不是“王”或“君主”,其辞为“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说明它也有“师”,只是“勿用”罢了。同样谦上也非“王”非“君”,其辞为“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这就清楚说明,这路诸侯也拥有自己的军队。至于上面谈到的同人三和既济三,其政治身份也都不过是个侯王而已。

诸侯的军队,有时候听命于“王”,有时候听命于“君主”,但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谦卦五爻辞讲“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这路诸侯的战争目的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反正自己是个“穷光蛋”,打起仗来,说不定还能混水摸鱼。

正因为“王”有“王”的军队,“君主”有“君主”的军队,各路诸侯有各路诸侯的军队,征伐的目的不尽相同,战争频繁也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下文预告:周易中的攻防)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19学易杂谈(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