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探望”

      时令已是深冬,天色黑的有些早,孟朔苇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正在回家的路上。此时寒风正严,“呼呼”的从身边呼啸而过,时而擦过她暴露在空气中的脸颊,带来一阵凛冽的疼痛。路过的街边不是灯红酒绿的繁华,但是却有着浓浓人情的热闹劲,是世井的小繁华,也是小时候的孟朔苇最渴望的环境。然而现在,她只想快快逃离……

      孟朔苇,一位大学毕业,工作两年的小职员,生活不拮据,也不富裕。她原本就是一个很克制的人,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才是适合她的。尤其是在与她相依为命的外公离世后,她就更没有一些“积极”的消费了。

        没一会儿,孟朔苇就穿过了街巷,昏黄的街灯打在身后的地面上,有一些洒在孟朔苇的肩上。街灯本就不是很亮堂,再加上年月的积累更像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纱帘,将没什么精气神女子,照得更加颓然。此时,她驻足,深深地叹口气,嘴角的苦笑还没撤去,记忆就涌了出来。实际上,她恨死这记忆了,却也很无力……

      那年,她是十八岁,在家乡县城里的一所私立学校就读,那是外公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向舅舅们借了钱,给他报名了这所私立学校。听说这所学校的开支很大,孟朔苇开始坚决不同意,一直要找学校退了。可是,还是外公厉害,一番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自此,孟朔苇就开始很努力的读书学习,是真的很认真的啊!带她的班主任和老师都看在了眼里,都是对她赞不绝口,即使她的成绩并不突出。是的,尽管她这么努力,可是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对等的傲人成绩,或许,是真的与学习无缘了。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注定不适合做一些事。不过,就算这样她依旧是不放弃,很努力,因为外公,也因为另一位恩人――班主任陈老师。

自她高中入校以来,加入了陈老师的班级,老师就把她的情况与困难记在了心上,还会时不时的把她叫过去谈一谈近期的学习与生活,最后就是给她一些生活费。她是拒绝的,可是现实让她不得不接受了这资助,因为,她确实需要。这让本就是孤儿的她,感受到了除了外公之外的另一种关心,她是渴望与珍惜这种家人般的关心的,因此一直努力着。并将这一份恩情牢记心中,想着等自己以后有能力了,一定会回报。

      一年后,高二分班了,离开了陈老师的班级。但并不影响陈老师对她的关注与关心。过了一段时间,陈老师离开了这所学校,很突然的离开,没有一点点的预兆。自此之后,她每个月都会收到陈老师给她寄来的信和生活费。信中鼓励的话语会赶走她心中积累的阴霾,甚至露出难得的笑容,可是后附的生活费,却总是让她泪流满面。她很愧疚,总觉得陈老师这样的帮助一个没有希望的学生是真的不值得的。可是她又眷恋这样的难得的“亲人”,只是一直的接受这帮助,直到最后高考了,上大学了,工作了……

      高考后他就与陈老师失去了联系。准确的说,是孟朔苇在逃避陈老师的联系,而陈老师可能也觉得自己的学生的矛盾心理太重了,不想给她带来压力,就逐渐的不再联系她了,这一“失联”就直到了现在,越来越久,然而孟朔苇凝在心头的愧疚与负罪感就越来越厚,就像夏天的蚕茧一样,随着时间的流淌,蚕茧就一圈一圈绕的越来越厚,以至于像牢笼一样,圈住了自己。她把自己像犯人一样的惩罚着。

        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外公的言传身教也在给她心底立下了一个个准则,首先第一条就是不能忘恩负义,生活中的任何时候她都做的很好,可是在陈老师这件事上,孟朔苇知道自己错了,就这么避而不见,错的很离谱。可是,就是因为陈老师的帮助对她来说真的太贵重了,她才更没有勇气去面对老师。这么多年的拖延,更是像一把钝钝的刀,每时每刻消磨着自己的勇气,同时折磨着自己的“背信弃义”,一层又一层的叠加着自己的罪孽,不得救赎。

      自从和陈老师失去联系的那一时起,孟朔苇的心上就开出了一道伤痕,名为“诚信”,伤痕每时每刻都在加深,负罪感也每时每刻都在加深,重到她都难以喘息。就想此刻,站在家门外,她都要在心里默默的说一声“谢谢您,陈老师,我过得很好了,在您的帮助下。”

      “吱呀――咚”,门前的人不见了,只剩一地暗黄灯光,无力地泛着光芒。只见房子的窗户处灯光亮了,不久传过来手机的按键声,每一声都是那么的犹豫和胆怯,拨完一串号码,简直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远处的街角还是充满着市井的热闹,散发着浓浓的家的平凡与温暖,嘈嘈杂杂,并不扰民。

        夜深了,只见夜空的月亮越发的亮了,照的世界周遭那么清凉,那屋的灯熄灭了,没有一丝声响。

      第二日是休息日,孟朔苇一反往常睡赖觉的习惯,起了个大早,把自己收拾的清清爽爽,出门去了……校门口,只见她眉眼含笑,却依旧挡不住那泛肿的眼睛,在清冷的冬日下,正卖力的对着那个像极了教师的背影挥着手,似乎心底的那道伤痕,正在结痂,却是美丽的教训。

你可能感兴趣的:(迟到的“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