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以下内容来自徐远的分享。
徐远介绍
徐远: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博士。其研究领域:宏观经济、金融经济、经济政策、房地产、城市化......
本节思维框架
- 新技术的出现
- 新技术是否会引起房价下跌
历史经验
人们的交流是分不同层次的
- 总结
新技术的出现
昨天的课程里,我给你重点讲了城市化对房价的影响。
我们平常说房价高,其实主要说的是大城市的房价高。大城市聚集的人太多,需求太大,因此房价才非常高。
近些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是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视频会议、虚拟现实的技术,进行远程通讯,不需要面对面,就可以完成交流。
而且,在真需要见面的时候,新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快,传说中的胶囊高铁,据说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000多公里,京沪之间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样远在天边的人,一会儿就能见面。
新技术是否会引起房价下跌
这种新技术的背景下,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人们还需要挤在一起吗?挤在大城市里吗?回归自然,重新回到田园手牧歌的生活行不行?
换句话说,人口不需要聚集到城里,房价会不会下跌?
现在大城市不仅房价贵,而且污染、拥堵问题都很严重,如果能够不挤在城里,那是最好不过的。今天我们就来仔细分析这个问题。
我们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先来看看历史经验,再来看看技术进步到底能不能改变人们见面的需求。
1、历史经验
先来看历史经验。技术进步不是第一次发生,过去也发生过,那么过去的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是加剧了还是扭转了城市聚集的趋势?
这个问题问题,答案其实是很显然的。人类过去的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比如马车、火车、汽车、电报、电话,都是加剧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
倘若新的技术不仅不加剧聚集,还逆转聚集,我们就一定要追问,新技术和老技术到底哪里不一样?
先来看交通运输类技术。一眼看去,所有的交通技术都是为了旅行更快,所有的运输技术都是为了运输更多。新近的技术进步也毫不例外,都是在这个方向上继续前进,并没有发生方向性的变化。看起来,我们没有显然的、确定性的理由认为交通、运输技术的进一步进步会导致趋势的逆转。
再来看通讯技术。很多人认为通讯技术的新近发展,比如视频会议、虚拟现实等等,使用面对面的交流成为不必要。因为人们可以在物理空间上散开,不需要聚在一起了。
真的是这样吗?
不妨还是看看已有的证据。电话的出现,特别是移动电话的出现,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沟通, 那么移动电话是减少了人们的见面还是增加了人们的见面呢?
稍微想一想就知道,是增加了,而且增加了很多。没有移动电话的时候,信息沟通不便,很多时候我们也就不见面了。
电话出现了,彼此情况沟通多了,发现很多事情在电话时大放送不清楚,反而产生了很多见面的需求,于是见面反而多了。
所以,通讯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替代见面,还可以引发、创造了更多的见面的需求。我们不妨把前者叫做“替代效应”,后者叫做“引发效应”。
目前看,引发效应远远大于替代效应,移动电话的出现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人见面的需求。
2、人们的交流是分不同层次的
刚才的电话的例子,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就是人们的交流是分不同层次的。
浅层的,标准化的信息是可以线上都完成的,不需要见面,但是深层的、微妙信息的交流是很难的,见面也是不够的,要反复、多次见面。
比如说, 人们之间的信任,是个奇妙的事情,往往要反复见面,多次交流,才能慢慢建立。你看生意人谈生意,不是见个面就可以的,要多次交通,了解对方的脾性、偏好、人品,才能知道能不能和对方做生意,能做什么样的生意,多大的生意。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复杂,分很多层次,通讯技术很难完全替代。为了说清楚这个,我再举一个讨论中经常出现的经典案例:
线上教育能够取代线下教育吗?现在网上有很多公开课,很多还是免费的,那么未来的学校还存在吗?会不会被替代?
我自己是个老师,以教书为生,我的体会是很难,为什么呢?
因为学校上课,并不是传达标准化的信息,更多是对于信息的解读,以及解读信息的方法,这些是很难在线上完成的。如果只是信息的传达,那么学生看书就行了,上网就行了,根本不必要上课。
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不会念教科书,而是解读教科书。而且,很多时候,教科书也不一定很准确,需要批判性理解,这一点对于教学其实非常重要。
知识不是死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讨论,是学会批判性地理解和吸收信息。这一点,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改变,未来也不会改变。
而且,学校的价值,也远远不止上课这么简单。用一句时髦的说话,学校就是个平台,价值远远超过授课。学生们一起活动,彼此交流,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也是学校重要的价值。
就大学学习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老师教学生,而是师生互动,甚至是学生教老师。认真教过书的人都知道,教学相长并不是一句客套话,而是老师确实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东西。
比如说,北京大学是个金字招牌,能够招来很好的学生。在这里教书,就是个挑战和学习的过程,因为学生太厉害了。
学校这个例子,也进一步说明我们对于“交流”这个词,要有广义的理解。大家碰在一起,交流的东西可以很多,浅层的交流可以引发深层的交流,这就是刚才说的“引发效应”。
由于这个引发效应的存在,人类的交流是没有止境的,没有“完全被满足”的时候。有了这个基本判断,我们就已经大致明白技术的进步,其实不会满足人们的所有需求,也不会导致城市聚集的逆转。
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是返过来问,人类如何满足这永无止境的交流需求呢?
这就回到一个基本的问题,人类的技术不管多进步,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人们能做的,是尽可能高效使用这24小时。
随着收入的提高,时间成本就更贵,这24小时就更贵,人们就更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交通上,更加愿意聚集在一起,这就是城市。所以,聚集还会继续。
目前看到的趋势是,现代各种技术的进步,为建设高密度、家居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你看纽约最好、最贵的住宅,集聚在中央公园附近,既欣赏了城市好风景,又享受了核心区的便利。
未来的城市中心,会出现更多这样的高端住宅。新出现的云计算等技术,为解决城市的交通、通讯,提供了新的可能,会提高城市的承载力,使得城市既方便,又家居。
总结
今天我们讨论了一个城市发展中的新情况,就是技术进步会不会扭转城市聚集的趋势,总结起来是三句话。
第一句:历史经验上看,以往的技术进步,一直是促进城市聚集的。
第二句:人们的交流是分很多层次的,线上交流不但不能满足人的所有需求,还会引发更多的交流需求;
第三句:人们的时间有限,每天24小时,为了用有限的时间满足无限的需求,节约时间的需求是无穷大的。
因此,人类城市的聚集,也是没有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