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工程师,聊聊如何用比较优势,指导自己的职场生活。
先说一个随处可见的思想钢印。
很多人将交易,当成一场零和博弈。一方获益,必然伴随另一方受损。
事实并非如此。
一场自由交易,是买卖双方都获益的过程。
想象你我生活在一万年前,我擅长打猎,你擅长用火。
我可以打到兔子,却只能生吃。
你虽然会取火,却没有猎物,只能饿肚子。
于是我们懵懵懂懂地达成约定,我将猎物分享给你,你负责烤熟,我们一同享用。
通过这原始的自由交易,我们的处境都得到了改善。
其间的道理是什么?
汝之蜜糖,我之砒霜。
本质上,是因为交易双方的价值排序不同。
A在我的价值排序中,排第三。B在你的价值排序中,排第三。
但B在我的价值排序中,排第一。A在你的价值排序中,排第一。
于是通过交易AB,我们都获得了更高的价值。
从这理论往下推,会得到一个重要概念——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最早提出这定理,他用来论证的例子,是英国和葡萄牙。
李嘉图发现,无论做衣服还是酿酒,相比英国,葡萄牙的单位用时都更少。换言之,效率更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葡萄牙应该同时进行这两项工作。
通过计算,李嘉图发现,如果英国专心生产衣服,葡萄牙专心酿酒,再进行贸易。
最终,相比两个国家同时生产衣服和酒,在分工生产+互相贸易的情况下,双方都会得到更多的衣服、更多的酒。
这里就不给出枯燥的数据对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查询论证过程。
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这结论——某个国家虽然在两个领域都有绝对优势,但如果专注于一个领域生产,将另一个领域的生产,交给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双方通过交易,都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
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也适用于人与人、企业与企业。
比如,雷军既擅长经营企业,也擅长写代码。但很显然,他不会自己花时间写代码,而是雇程序员帮他写。双方都从中获利。
以上都是理论分析,对我们的职场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
意义便是——指导我们如何与强者合作。
比如,以我目前的能力,无论是写一篇SCI论文,还是调研竞品动态,应该都不如大老板效率高。
但大老板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事必躬亲。
他的选择是,自己持续关注竞品动态,写论文就交给我。
为什么这么选择?
因为关注竞品动态,对后续产品技术方向有重要意义。相对来说,论文没那么重要,可以交给小兵。
强者再强,也只是一个人,一天也只有24小时。
以研发人员为例,竞品调研、文献调研、专利调研、写论文、写专利……巨量的工作摆在面前,一两个领导不可能自己搞定。
对初入职场的小兵而言,这便是最珍贵的机会。
因为强者的时间,永远是稀缺资源。
抓紧时间,培养一两项鹤立鸡群的能力,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展现在上位者面前。
以我自己为例。花两年时间,授权发明专利30+,成为这领域,领导用起来无比顺手的尖刀。
这,便是构建比较优势的典例。
换个角度看,这也符合市场的逻辑——先利他,再利己。
先想想我们能为别人(领导)提供什么价值(我们的比较优势),再考虑我们从中能收获什么价值。
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十年后,如果我们成了管理者,同样会按照这个逻辑提携新人。
所以,行动起来,尽早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用这优势,解放上位者的时间,和自己的前程。
关注 @晏小北,聊聊芯片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