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PCB设计(结构绘制)

结构绘制流程

一、结构绘制核心流程

1. 单板板框设计规范
  • 单位精度控制
    设计文件优先采用公制单位(mm),精度保持小数点后4位;英制单位(mil)时精度为小数点后2位。单位转换误差需控制在0.1%以内,特殊要求需记录《项目设计沟通记录》

  • 坐标原点设定
    默认原点位于单板左下角延长线交点,需优先验证与结构图的匹配性。高速设计中,原点位置影响回流路径规划,需确保信号参考平面连续性

  • 倒角与板边处理
    直角倒圆角半径默认1.5mm(工艺边外沿同),需与结构图完全一致。倒角设计可减少信号反射和EMI辐射,尤其适用于高频信号路径

  • 板框属性锁定
    完成绘制后需冻结板框层属性,防止误操作导致尺寸偏移。


2. 特殊区域与拼板设计
  • 布局与布线禁区设置

    传送边规则

    :回流焊传送边宽度≥5mm,禁止放置贴片元件。短边内缩≥2mm,缺口长度≤传送边1/3

    布线内缩范围

    :默认从板边内缩40mil(≥20mil),确保高速信号远离边缘干扰

    螺钉孔禁布区

    :焊盘外扩1mm,防止机械应力导致信号层开裂

  • Mark点与工艺要求
    Top/Bottom面各放置3个非对称Mark点,距离传送边≥5mm,确保贴片精度。高速设计中需额外考虑Mark点对信号完整性的影响(如避免靠近差分对)

  • 拼板工艺选择

    • V-CUT适用板厚0.4-3.2mm,邮票孔需凹陷设计(2/3孔径在单元板内)。

    • 单板尺寸<55mm×55mm时必须拼板,优先采用V-CUT+邮票孔组合,降低分板应力对高速信号层的影响


3. 固定结构件处理
  • 安装孔与焊环规范
    NPTH孔保留焊环时,焊环单边比孔大33mil,孔距≥8mil。高速设计中需避免安装孔附近走线,防止阻抗突变

  • 连接器对插设计

    • 子卡/母卡需验证"1"脚位置镜像对称,金手指开口方向与板厚匹配。

    • 高速连接器(如PCIe、SFP+)需严格等长布线,差分对间距按3W规则控制

  • 结构冲突处理
    当封装与结构图存在孔径、焊盘偏移等矛盾时,需邮件沟通并记录,避免后期因公差导致信号完整性风险


二、高速设计关键策略

1. 阻抗控制与布线优化

传输线选择

:优先采用带状线(阻抗稳定性优于微带线),差分对线宽/间距通过仿真工具(如Polar SI9000)计算

过孔优化

:减少过孔数量,采用背钻技术降低残桩效应,差分对过孔需对称布局

蛇形等长布线

:弯曲处采用135°转角,相邻蛇形段间距≥4倍线宽,补偿长度误差控制在±5mil内

2. 电源与地平面设计

低阻抗PDN

:采用完整电源/地平面,避免分割。去耦电容按"大容量靠近电源入口,小容量贴近芯片"原则分布

屏蔽与缝合

:敏感信号(如时钟线)两侧添加接地过孔带,间距≤λ/20(λ为信号波长)

3. EMC与热管理

回流路径优化

:确保高速信号参考平面连续,跨分割区域需增加缝合电容(10-100nF)

散热设计

:高功耗器件下方设置散热过孔阵列,铜箔面积≥器件尺寸的1.5倍


三、设计验证要点

DRC检查

:包含阻抗连续性、间距规则(如3W原则)、禁布区冲突等

仿真分析

:使用HyperLynx或Sigrity进行SI/PI仿真,重点验证关键网络(如DDR、SerDes)的时序裕量

实物测试

:通过TDR测量阻抗一致性,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验证S参数


四、文档与沟通

  • 所有设计变更需更新《项目设计沟通记录》,包括结构冲突、阻抗调整、工艺变更等内容。

  • 提交制板文件时需附加《高速设计说明》,明确阻抗控制值、特殊层叠要求及测试点分布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速PCB设计学习笔记,pcb工艺,嵌入式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