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官方已经发布了Vue3,Vue2不再维护,也在建议大家都迁移到Vue3,所以Vue2终会被淘汰。
那么UniApp 从Vue2升级为Vue3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下面请看创建应用实例Vue2与Vue3的不同:
Vue2的写法:
// 之前 - Vue 2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App from './App'
Vue.config.productionTip = false // vue3 不再需要
App.mpType = 'app' // vue3 不再需要
const app = new Vue({
...App
})
app.$mount()
Vue3的写法:
import App from './App'
import { createSSRApp } from 'vue'
// 不能修改导出的 createApp 方法名,不能修改从 Vue 中导入的 createSSRApp。
export function createApp() {
const app = createSSRApp(App)
return {
app
}
}
Vue2的写法:
// 配置环境变量
// 根目录.env文件 必须 VUE_APP_ 开头
VUE_APP_SOME_KEY = 123
// 获取环境变量
process.env.NODE_ENV // 应用运行的模式
process.env.VUE_APP_SOME_KEY // 123
Vue3的写法:
// 配置环境变量
// 根目录.env文件 必须 VITE_ 开头
VITE_SOME_KEY = 123
// 获取环境变量
process.env.NODE_ENV // 应用运行的模式
import.meta.env.VITE_SOME_KEY // 123
注意“VITE”,Vue3用的编译器是vite,Vue2用的编译器是webpack,这只是部分举例,具体看UniApp的官方文档。
以全局网络请求为例
Vue2的写法:
// 之前 - Vue 2
Vue.prototype.$http = () => {};
Vue3的写法:
// 之后 - Vue 3
const app = createApp({});
app.config.globalProperties.$http = () => {};
以使用 vuex 的 store为例
Vue2的写法:
// 之前 - Vue 2
import store from "./store";
Vue.prototype.$store = store;
Vue3的写法:
// 之后 - Vue 3
import store from "./store";
const app = createApp(App);
app.use(store);
commonJS 需改为 ES6 模块规范,下面举例说明:
5.1 以模块导入为例
Vue2的写法:
// 之前 - Vue 2, 使用 commonJS
var utils = require("../../../common/util.js");
Vue3的写法:
// 之后 - Vue 3, 只支持 ES6 模块
import utils from "../../../common/util.js";
5.2 以模块导出为例
Vue2的写法:
// 之前 - Vue 2, 依赖如使用 commonJS 方式导出
module.exports.X = X;
Vue3的写法:
// 之后 - Vue 3, 只支持 ES6 模块
export default { X };
Vue2的写法:
import Vue from "vue";
import Vuex from "vuex";
Vue.use(Vuex);
const store = new Vuex.Store({
state: {},
});
export default store;
Vue3的写法:
import { createStore } from "vuex";
const store = createStore({
state: {},
});
export default store;
在 Vue3 中组件卸载的生命周期被重新命名
destroyed
修改为 unmounted
beforeDestroy
修改为 beforeUnmount
注:如上变化应该是适应Vue3的,统一掉,没有必要各一套的
注意created 和 onLoad 生命周期执行顺序:
created为组件生命周期,onLoad为页面生命周期。因此created执行先于onLoad更合理。
Vue3 在实现时 created 先于 onLoad 执行;Vue2 项目由于历史包袱较重不便修改,仅在使用组合式API时与Vue3对齐。
在编写代码时不应依赖 created 和 onLoad 生命周期执行顺序
Vue3 现在提供了一个emits
选项,类似于现有props
选项。此选项可用于定义组件可以向其父对象发出的事件。
强烈建议使用emits
记录每个组件发出的所有事件。
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去除了.native
修饰符。emits
现在在未使用声明的事件的所有侦听器都将包含在组件的中$attrs
,默认情况下,该侦听器将绑定到组件的根节点。
演示如下:
可在执行事件的元素上添加 data-eventsync="true"
属性以解决此问题,如:
Vue3 的 v-model 相对 Vue2 来说 ,有了较大的改变。可以使用多 model
,相应语法也有变化。
用于自定义组件时,Vue3 v-model prop 和事件默认名称已更改 props.value
修改为 props.modelValue
,event.value
修改为 update:modelValue
代码如下:
export default {
props: {
// value:String,
// 替换 value 为 modelValue
modelValue: String,
},
};
将之前的 this.$emit('input')
修改为 this.$emit('update:modelValue')
,vue3 中将省略这一步骤
自定义组件上的 v-model 相当于传递了 modelValue prop 并接收抛出的 update:modelValue 事件:
若需要更改 model 名称,作为组件内 model 选项的替代,现在我们可以将一个 argument 传递给 v-model:
Vue3 将不支持 slot="xxx"
的用法 ,请使用 v-slot:xxx
用法。
Vue2的写法:
Vue3的写法:
从 Vue 3.0 开始,过滤器已删除,不再支持,建议用方法调用或计算属性替换它们。
16、API Promise 化
调用结果的方式:
在 Vue3 中,处理 API Promise 化
调用结果的方式不同于 Vue2。
具体转换方法如下
Vue 2 转 Vue 3
// Vue 2 转 Vue 3, 在 main.js 中写入以下代码即可
function isPromise(obj) {
return (
!!obj &&
(typeof obj === "object" || typeof obj === "function") &&
typeof obj.then === "function"
);
}
uni.addInterceptor({
returnValue(res) {
if (!isPromise(res)) {
return res;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then((res) => {
if (!res) {
resolve(res)
return;
}
if (res[0]) {
reject(res[0]);
} else {
resolve(res[1]);
}
});
});
},
});
在 Vue3 组合式 API 中,也需要遵循 uni-app 生命周期钩子规范, 如 onLaunch 等应用生命周期仅可在 App.vue 中监听,使用中请注意生命周期钩子的适用范围。
只能在 单文件语法糖或
setup()
方法中使用生命周期钩子,以 A 页面跳转 B 页面传递参数为例:
方法1:
// 从 A 页面跳转 B 页面时传递参数 ?id=1&name=uniapp,xxx 为跳转的页面路径
//uni.navigateTo({
// url: 'xxx?id=1&name=uniapp'
//})
// 方法一:在 B 页面
方法二:
// 方法二:在 B 页面 setup() 中
$mp
调整为 $scope
在 Vue3 中,this 对象下的 $mp
调整为 $scope
在 Vue3 中,如果 nvue 使用了 Vuex 的相关 API,需要在 main.js 的 createApp 的返回值中 return 一下 Vuex 示例:
import Vuex from "vuex";
export function createApp() {
const app = createSSRApp(App);
app.use(store);
return {
app,
Vuex, // 如果 nvue 使用 vuex 的各种map工具方法时,必须 return Vuex
};
}
App,小程序端源码调试,需要在 vite.config.js 中主动开启 sourcemap,代码如下:
import { defineConfig } from "vite";
import uni from "@dcloudio/vite-plugin-uni";
/**
* @type {import('vite').UserConfig}
*/
export default defineConfig({
build: {
sourcemap: true,
},
plugins: [uni()],
});
20.1 监听原生的点击事件
在 vue3 的小程序平台中,监听原生的点击事件可以先使用 tap。 在 vue3 中,移除了.native 修饰符,所以编译器无法预知 click 是要触发原生事件,还是组件的自定义事件,故并未转换成小程序的 tap 事件。
20.2 style
vue3 出于性能考虑,style 中暂不支持 div、p 等 HTML 标签选择器,推荐使用 class 选择器,template 中的 HTML 标签仍会进行转换。
20.3 真机调试
均可以通过在 manifest.json 的 mp-weixin
中配置 minified
为 true
来解决,代码如下:
{
"mp-weixin": {
"setting": {
// ...其他配置
"minified": true
}
}
}
vue3 支持的范围是:Android > 4.4(具体因系统 webview 版本而异,原生安卓系统升级过系统 webview 一般 5.0 即可,国产安卓系统未使用 x5 内核时一般需 7.0 以上), ios >= 10。
Android < 4.4,配置 X5 内核支持,首次需要联网下载,可以配置下载 X5 内核成功后启动应用。
vue3 在 h5 平台发行时,为了优化包体积大小,会默认启动摇树,仅打包明确使用的 api, 如果要关闭摇树,可以在 manifest.json 中配置:
"h5": {
"optimization": {
"treeShaking": {
"enable": false
}
}
}
vue3 全平台新增:通过 props 来获取页面参数的使用方式,代码如下:
因运行平台限制,目前在小程序和 App 端不支持插值方式定义国际化,需要使用 Messages Functions 定义国际化信息,
示例:
const messages = {
en: {
greeting: ({ named }) => `hello, ${named('name')}!`
}
}
{{$t('index', {num: 123})}}
推荐去UniApp官方文档上看,那里的文档是最新的,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相应的也会变化,官方文档也会相应更新。最好是去Vue的官方看下Vue3,因为UniApp的Vue3也是基于Vue3的,看原汁原味才能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