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浪潮之巅》

宋大妈的投稿。

原文:关于《浪潮之巅》

在《浪潮之巅》里,吴军在讲述著名的博客服务商Blogger的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时曾写到:

几年前大家普遍认为Blogger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时机和运气,但是当埃文·威廉姆斯再次创业,两年后又搞出了风靡世界的Twitter时,大家回过头来看Blogger的创始人,才觉得他们在商业眼光技术方案时机把握上都是一流的。

而通读整部《浪潮之巅》,比起书中提到的诸如摩尔定律/反摩尔定律、70-20-10定律、基因决定论等规律,我觉得决定各家公司、各项技术、各个产品兴衰成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其实就是商业眼光、技术方案和时机把握这三要素。

在这三要素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技术。电话成就了AT&T、大型计算机成就了IBM、PC成就了Inter和微软、互联网成就了思科、雅虎和Google,相反地,在基于模拟信号的第一代移动通信中独占鳌头的摩托罗拉,在向第二代移动通信的转型中行动迟缓,最终被Nokia超越,并逼至了生存的边缘(如今,Nokia也因为对智能把握不准而失去了原有的劲头)。所谓的浪潮从根本上说就是技术的浪潮,没有AT&T也会有BT&T,把握技术发展的潮流甚至引领了技术的发展不一定可以成为伟大的公司,但偏离了潮流,则一定只能成为失败者。

好的技术离不开好的商业模式的支持,比如施乐最早开发出了交互式图形界面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但如果没有苹果和后起的Windows,命令行操作系统被替代的时间或许还要推迟很多年;又比如摩托罗拉拥有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但Inter通过强化产品的兼容性并与微软结盟等商业措施,最终以弱于摩托罗拉的产品在芯片领域击败摩托罗拉;当然最典型的例子是苹果与IBM-PC的竞争,80年代的麦金托什比同期的IBM-PC在技术上领先一代,但IBM开放兼容的策略促成了微软、Inter、DELL等的大发展,进而垄断了个人电脑市场,而坚守封闭策略的苹果,由于在硬件和操作系统等主要领域腹背受敌而每况愈下,微软最火红的90年代,恰恰是苹果最黯淡的10年。

时机也非常重要。比如书中提到的由甲骨文在90年代开发的WebPC,其设想类似于Google使用ChromeOS的笔记本,把运用、存储全放到云端,但在网速很忙、网费很贵、网上运用极其稀少的90年代,这个产品所包含的“云计算”的概念就显得过于超前了,同样命运的著名产品还有苹果在斯卡利时代推出的NewtonPDA,他们都是不错的产品,也都预示了未来,但时机不对决定了它们只能是未来明星的铺路石。

不过比起技术和商业,时机其实是最难把握的一个部分,抛开无法言说的运气的成分,把握时机需要的其实是历史的眼光,而建立“历史的眼光”其实恰恰是我个人认为《浪潮之巅》最有意义的地方,吴军的写作并没有停留在分析案例阐述一般的技术规律、商业规律上,他借案例理清了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脉络,建立了一个从过去看现在、看未来的坐标。

后记我们都在潮流之中滚滚向前,区别在于有人是领潮者、有人是随波者。社会被技术推动,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创造与哲学一样,都致力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是技术更直接地改变着人的生活。技术就像一个个好的创意点子(有时就是一个个神奇的概念),它需要相应的模式把技术具体化,这让一些顶尖的弄潮儿脱颖而出,他们演化技术,技术成就他们的理念。潮起潮落,大浪淘沙,不同时期,技术就像上帝挺手中的“骰子”,不断地考验着人们的智慧,对时机的把握。

关于《浪潮之巅》_第1张图片

附一些摘要

  1. 科学家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戴着厚厚的眼镜,言语木讷,不食人间烟火,在英语里叫Nerd。其实不然,书中我们看到的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商业上非常敏锐的 人;而很多商业巨子,自己也是科学家。 人的商业知识和眼光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地、有心地学习。Google早期的时候,创始人拉里.佩奇经常一边和我们一起吃晚饭,一边研究着某个公司的财务 报告,一边和我们谈他的体会。Google不少早期的员工后来成了成功的创始人和投资人,其中包括Twitt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而佩奇自己也从一个技 术专家成长为商业奇才。 对任何人来讲,时间才是最大的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把他的时间投入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就是: 科技的发展是不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如此,便不枉此生。
  2. 安迪-比尔定律:“比尔盖茨要拿走安迪格鲁夫所给的!即软件把硬件提示带来的好处用光鸟~”——软件的更新带动了硬件的更新,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戴尔等公司收益,同时带动英特尔等公司的发展。
  3. 反摩尔定律(Eric Schmidt):“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相同产品,营业额就要降一半。”——硬件设备公司鸭梨很大啊,需要与摩尔定律赛跑。但这也逼着大家寻求产生质变的技术革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给了能抓住机遇的小公司腾飞的机会。
  4. 70-20-10律(John Sculley):“一般来说,在信息科技的某个领域,存在一个占据着百分之六七十市场的老大,还有一个有着稳定的百分之二三十的市场的老二,剩下一群小商家占据百分之十或更少的市场。”——行 业霸主靠制定规则占据了很大优势,其他公司凭借技术和管理的小优势都不足以抗衡,这就是左右游戏规则的威力。例子:微软制定软件标准,Google阴影下 的SEO,高通的CDMA2000标准。IT领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低制造成本,各环节的耦合性强,硬性的性能指标,反垄断法。
  5. 基因决定定律:“公司进入成熟期后有着自己特定的基因,很难在新领域里获得成功。”——在某领域特别成功的大公司一定被优化得非常适应其市场,其企业文化,管理方法,商业模式等都会作为内在因素深深植入该公司。这就是为啥大公司转型之难,也是很多跨国企业衰落的根本原因。例子:IBM放弃PC业务,Apple的封闭之路,微软迟迟不能打开互联网市场,Symbian的伪开放。
  6. IT从业人员并不比其它行业更辛苦,如果自我成长得法的话。至少我自己,在这个行业中混了二十多年了,尚未觉得辛苦。在IT行业(和医生不同),一个一级 的工程师贡献抵得上10个二级的工程师(当然收入也高很多),一个二级的工程师抵得上10个三级的,以此类推。在这个行业里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不断成功地越级。好的训练,好的习惯,好的导师和好的项目都是成功越级的关键。这个级不是公司里的职位,而是人真实的水 平。如果不能成功越级,那是越干越辛苦,最终被淘汰。
赞助商:

说明:
1. 左岸读书_blog by 左岸 Copyright © 2008-2011 致力于美好的读书体验。
2. 手机访问: http://wap.zreading.cn
3. 购买博客广告位: 点击这里……
4. 捐助“左岸读书”!

也许您还喜欢这些:

  • 技术与贫富
  • 数据库牛人牛新庄的成长历程
  • 制作flash相册的终极教程
  • 为何新的互联网模式都是老外创造的?
  • 谁简单了我们的复杂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书评,创造,创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