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项目中用到比较多redis,感觉之前对它一直局限于get/set数据的层面。其实作为一个强大的NoSql数据库产品,如果好好利用它,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我搞java,所以就从jedis的角度来补充一点东西吧。PS:不一定全,只是个人理解,不喜勿喷)
1、关于JedisPool.returnSource(Jedis jeids)
这个方法是从redis的池中释放一个redis连接的,类似线程池对线程的回收管理的。看下面的demo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Jedis jedis = JedisFactory.get();//这个方法是用来得到redis实例的,这里省略 Jedis jedis2 = JedisFactory.get(); jedis.set("key1", "good job"); jedis.set("key2", "holy crap"); System.out.println(jedis.get("key1") + ", " + jedis2.get("key2")); JedisFactory.close(jedis);//这个方法是用来回收redis实例的,这里省略 System.out.println("redis池回收jedis1之后:"); System.out.println(jedis.get("key1") + ", " + jedis2.get("key2")); }
在打开redis服务器后,打印结果如下:
good job, holy crap
redis池回收jedis1之后:
good job, holy crap
上述demo代码说明了两点:
1)redis池中不同redis实例存储的数据可以共享——jedis和jeids2都是通过JedisPool.getResource()方法得到的,即它们都是从池中得到的不同实例,但是jeids set的数据可以被jeids2 get到
2)调用池的JedisPool.returnResource(Jedis jedis)之后,并不会把jedis set的数据删掉。
于是,引出我们常见的一个异常:
java.util.NoSuchElementException: Timeout waiting for idle object
这个异常表明没有得到空闲的redis实例,从而引起超时。
老生常谈的问题是,在try{ ... } catch(Exception e){ ... } finally{ ... }代码结构中,必须把JedisPool.returnResource(Jedis jedis)放在finally中,这样无论是否发生异常,jedis都能很好的被归还到池中,以便下次被其他线程使用。而经过上述demo的测试表明——return给池后,并不需要担心数据会被删除!这也是我之前一直困惑的地方!
2、redis的key的管理——当key越来越多了咋办?
redis是可以存放很多数据,并且都是以k-v形式存放的。它也常常被使用在高并发的环境下,数据肯定也会越来越多。这时候问题来了——如何避免key越来越多,而其实大多时候数据只是暂时缓存一下而已,并不需要我们长久保存在内存中。这时候管理key就显得很重要了。看下面的demo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Jedis jedis = JedisFactory.get(); Jedis jedis2 = JedisFactory.get(); jedis.set("test1", "well done"); jedis.set("test2", "pain ends"); System.out.println(jedis.get("test1") + " " + jedis2.get("test2")); jedis2.del("test1"); jedis2.expire("test2", 12); System.out.println(jedis.get("test1") + " " + jedis2.get("test2")); try { Thread.sleep(10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10s后:" + jedis.get("test1") + " " + jedis2.get("test2")); try { Thread.sleep(3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再过3s后:" + jedis.get("test1") + " " + jedis2.get("test2")); }
代码跑完后,打印结果为:
well done pain ends
null pain ends
10s后:null pain ends
再过3s后:null null
打印结果表明:对key的删除操作和设置key的过期时间效果等同——都会在某段时间后删除数据,包括对应的key。在项目中,删除数据的时间点往往不好控制,所以最好是设置key的过期时间,该key会在指定过期时间后自动被内存删除。从而不会一直占用redis的内存。
3、redis库的“分区”
redis默认会有16个"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16个内存分区。而我们默认是使用第一个库即:select(0),下面的demo:
Jedis jedis = JedisFactory.get();//这个方法是用来得到redis实例的,这里省略 Jedis jedis2 = JedisFactory.get(); System.out.println(jedis == jedis2); jedis.set("key1", "good job"); // jedis.set("key2", "holy crap"); jedis2.select(1); System.out.println(jedis.get("key1") + ", " + jedis2.get("key1"));
跑出来的结果为:
false
good job, null
说明jedis2没有get到jedis1 set的东西,这是因为jedis2.select(1);它选择了第二个库,自然获取不到第一个库里set的数据了。如果要获取到对应库设置的值,必须先select(int index)再获取。——因为我们平常都是默认使用第一个库,所以不需要该操作;
但为了对key按不同功能来分区,达到解耦和易于管理的目的,最好选择不同的库空间。需要get不同的数据时,先要注意它之前是在哪个库set的。
——是否get set只与所在库有关?而与redis实例无关?——只要在同一个库,不同redis实例set的数据,另一个redis实例便可得到。
4、用redis统计过去某段时间的总数据、平均数据等
这个我之前一直是“事后统计”的想法,即把该段时间的东西先存到redis,再去遍历集合,然后再做统计。这样循环效率很低,尤其是在高并发数据的情形下。所以我们可以边按不同统计指标来边入redis。比如使用jedis.incr(key)累加,或jedis.incrBy(key, num)按num累加,统计时就可以直接拿key对应的value,因为它不断进行了incr操作了,就已经是我们要的总数据了,而非事后拿到所有的数据累加;lpush(key, data)可以缓存出一个集合,便于做统计时使用边入jeids.sort(key)来排序,得出最大、最小之类的指标,而非通过排序算法来不断比较。
5、关于hmset hgetAll
这个是value为map类型的,要慎用!因为一旦map里面某个Entry的value为null的话,会报jedisdataexception异常的,提示set的value不能为null(即:一旦map里面有一对k-v的value为null,即使整个map不为null,也会报错!)
所以一般尽量避免使用hmset,不仅容易出错,而且你取的时候,先得到map,再从map里用对应的key去取value,效率极低。
——对于redis的强大可以从很多简单的demo来测试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