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ase64算法的由来
Base64算法最早应用于解决电子邮件传输的问题。早期,由于“历史问题”,电子邮件只允许ASCII码字符,如果邮件中包含非ASCII码字符,当它通过有“历史问题”的网关时,这个网关会对该字符的二进制位进行调整,即将其8位二进制码的最高位置0,这样用户收到的邮件就会是一封乱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Base64算法。
2 Base64算法的定义
RFC 2045中定义:Base64内容传输编码是一种以8位字节序列组合的描述形式,这种形式不易被人直接识别。
RFC 2045中规定,在电子邮件中,每行为76个字符,每行末需添加一个回车换行符("\r\n"),不管每行是否够76个字符,都要添加一个回车换行符。不过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需要,这一要求往往被忽略。
Base64算法的转换方式类似于古典加密算法里的单表置换算法 。RFC 2045中给出了Base64的字符映射表,如下图所示。
这张字符映射表中,Value是十进制编码,Encoding是字符,共映射了64个字符,这也是Base64算法命名的由来。映射表的最后一个字符“=”是用来补位的。
Base64算法的编码和解码操作可用作加密解密,但是Base64的字符映射表是公开的,因此并不能叫做加密算法。
Url Base64算法是由Base64算法衍生出来的,用于在http请求中传递二进制数据。将Base64中的“+”、“/”替换为“-”和“_”符号,对于补位符“=”,Bouncy Castle使用“.”替换,而Commons Codec则不使用补位符。
3 基本原理
Base64算法主要是将给定的字符以字符编码(如ASCII、UTF-8等)对应的十进制数为基准,做编码操作:
经过Base64编码后的数据会比原始数据略长,为原来的4/3倍,编码后的字符数是4的倍数。
编码后的字符串最多有2个补位的“=”,因为原始数据的二进制串的分组是以3个8位为一组的,余数 = 原始数据字节数 mod 3,余数只能为0、1、2。如果余数为0,3个8位转换为4个6位,高位补0之后是4个8位,则不需要补位符;如果余数为1,1个8位只能转换为2个6位,高位补0之后是2个8位,为了让编码之后的字符数是4的倍数,要补两个补位符;同理,如果余数为2,要补一个补位符。
ASCII码进行Base64编码的例子如下图,字符“A”编码之后的字符串为“QQ==”。
非ASCII码如GBK、UTF-8等编码,一个字符包含多个字节,如UTF-8用3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GBK用2个字节表示一个汉字。以字符串“密”为例,对应的UTF-8编码是-27、-81、-122,用Base64编码如下图,编码后的字符串为“5a+G”。
4 Base64算法的Java实现和使用
Java API中没有Base64的实现,实际上Sun也有Base64算法的实现,但是没有公布。Bouncy Castle提供了一般Base64算法的实现,Commons Codec提供了基于RFC 2045相关定义的Base64算法实现。
Bouncy Castle遵循的是一般Base64算法,就是根据字符映射表做了编码转换。Commons Codec中既支持RFC 2045定义的Base64算法,也支持一般的Base64算法。这两种的差异是RFC 2045定义的算法要求在编码后的字符串中换行和末尾添加回车换行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