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P指的是面向对象编程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思路。
OOP教你在代码中构造类,并在类里封装属性和方法,同时构造他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一个设计敏捷的软件能轻松应对变化,能被扩展,并且能被复用。
面向对象设计是做到敏捷设计的关键:
面向对象
复用
能以最小的代价满足变化
不用改变现有代码满足扩展
OOD最基本5原则:
S = 单一职责原则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O = 开放闭合原则 Opened Closed Principle
L = Liscov替换原则 Lisc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I = 接口隔离原则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D = 依赖倒置原则 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S:
并不是因为你能,你就应该做。
引起类变化的因素永远不要多于一个。
一个类有且只有一个职责。
如果类有多于一个原因会导致它变化(或者多于一个职责),需要依据它们的职责把这个类拆分为多个类。
每个职责是轴向变化的; 如果类包含多个职责,代码会变得耦合。
O:
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等)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闭合。
在不修改类的前提下扩展一个类的行为。
对扩展开放意味着类或模块的行为能够改变,在需求变化时我们能以新的,不同的方式让模块改变,或者在新的应用中满足需求。
抽象是关键,抽象的东西是系统的核心内容,如果抽象的好,很可能在扩展功能时它不需要任何修改。
L:
子类型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型。
使用基类引用的函数必须能使用继承类的对象而不必知道它。
在基本的面向对象原则里,"继承"通常是"is a"的关系。如果"Son" 是一个"Person",那么"Son"类应当继承"Person"类。Liskov替换原则正是保证继承能够被正确使用的方法。
如果没有LSP,类继承就会混乱;如果子类作为一个参数传递给方法,将会出现未知行为;如果没有LSP,适用于基类的单元测试将不能成功用于测试子类;使用LSP做为一个检查工作来测试继承是否正确。
I:
客户端不应该被迫依赖于它们不用的接口。
如果接口太大,包含很多暴露的方法,在外界看来会很混乱。接口包含太多的方法也使其可用性降低,包含了无用方法的"胖接口"会增加类之间的耦合。如果一个类想实现该接口,那么它需要实现所有的方法,尽管有些对它来说可能完全没用。
接口隔离原则确保实现的接口有他们共同的职责,它们是明确的,易理解的,可复用的。
D: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底层模块,两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
如果代码中不用依赖倒置,我们将面临如下风险:
使用低级类会破坏高级代码;
当低级类变化时需要很多时间和代价来修改高级代码;
产生低复用的代码;
除SOLID原则外还有很多其它的面向对象原则。如:
"组合替代继承":这是说相对于继承,要更倾向于使用组合;
"笛米特法则":这是说"你的类对其它类知道的越少越好";
"共同封闭原则":这是说"相关类应该打包在一起";
"稳定抽象原则":这是说"类越稳定,越应该由抽象类组成";
设计模式只是对一些经常出现的场景的一些通用设计建议。这些灵感主要来自于面向对象原则。你可以把设计模式看作"框架",把OOD原则看作"规范"。
出处
http://kb.cnblogs.com/page/8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