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商机VS个人隐私 车联网的攻与守

  喧嚣的大数据时代带来人们对技术和利润的无限想象,数据成为诸多企业的收入来源。作为大数据在汽车上的体现,车联网是近期车市关键词,随着沃尔沃发布S ensus系统,车企和互联网公司在车联网的争抢上脚步加快。

  然而,大数据时代,数据既是值钱的,也可以是可怕的。

  车联网

  平衡木上的舞者

  近期360大张旗鼓宣布破解了特斯拉应用软件,央视在质疑苹果系统泄露用户信息,此前携程爆出“安全漏洞”,大数据时代也隐含着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质疑,特别是个人隐私的追踪和曝光让信息安全的隐忧进一步发酵。

  诸多专业人士都指出,代表未来技术潮流的车联网无法幸免漏洞,这项饱含车企期待的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像是平衡木上的舞者,一方面凭借技术为用户带来更安全便利的用车环境,为其生产商带来无限的利润想象空间;另一方面也因为其无非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似乎随时可能遭受黑客攻击,让用户的隐私和信息面临被盗的威胁,同时车联网的用户信息还可能会被不良商家作为恶性牟利的工具。

  当然,不少企业仍然选择继续勇猛进攻这个市场,并将其作为日后争抢份额的最大亮点,毕竟这是目前业界公认的发展方向;不过另一方面,与之相伴的安全隐忧则让部分企业和车主选择对这种新生物持保守的观望态度。

  要攻要守,其实都没那么简单,技术带来的利润,和用户的隐私保护在大数据时代就是一对既矛盾又无法割舍的共同体,兼容是悖论,博弈永远在进行。

  攻

  剑指万亿金矿

  各方争相提前布局

  车联网的“钱景”的确看起来很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曾表示,若平均一辆汽车的车联网硬件为5000元,则中国汽车产业一年新出产车辆由此增加的附加值可达1000亿元(以年产2000万辆新车计),而相应带动的软件和地面设施及各种服务可能将达到上万亿元。在不少专家看来,未来我国还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车联网市场。

  美好的“钱景”预期让越来越多车企和互联网公司,以及像上海博泰昉达等类型的公司加入掘金行列。

  奔驰、宝马、沃尔沃等豪车品牌,谷歌、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在虎视眈眈汽车互联技术带来的“蓝海”,相继开发出各自的车载系统。苹果此前也发布名为C arP lay的车载系统,可以在汽车面板上实现iPhone的绝大部分基础功能。使用CarPlay,驾驶人双手握方向盘也能接打电话,收听语音邮件。据了解,目前已经有29家汽车制造商表示愿意使用CarPlay系统。

  自主品牌在这方面抱有更大期望。

  上汽产品规划部高级经理范方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通用、大众、日产、福特比较,自主品牌在传统的汽车领域很难跟这些合资品牌百年的发展经历抗衡,互联网化对于我们自主品牌来说是比较好的发展途径,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事实上,上汽在这方面是走得最快的企业之一,其旗下品牌荣威、M G等车型早早就装配上了inkaN et智能行车系统,超前的产品理念以及良好的操作体验,为其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盖世汽车研究院表示,未来5年是中国车企利用汽车智能互联技术浪潮可能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期。该研究机构认为,超车需要三个关键要素:理解真正的新需求、实现新需求的技术能力以及时间差。中国企业在第一个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奇瑞Q Q、长城哈弗、五菱宏光等车型的成功都是例证,其实现新需求的时间差也不长,当然,其短板则也可能是“实现新需求的技术能力”。

  不过,对车联网的期望和愿景仍让不少企业蜂拥而上争抢车联网蛋糕,并不断发起勇猛进攻。

  守

  安全问题浮出水面大蛋糕还是大陷阱?

  在业界看来,车联网系统有三大主要功能,安全、环保和便利。

  安全是指,车联网系统可以智能系统实现车门远程应急开启、碰撞自动求助、全方位车辆追踪和自动报警、道路救援等。

  环保是指,这个系统能智能化地为车主选择更环保节油的用车模式,比如更省油的驾驶路径,更省油的驾驶习惯,更便宜的行车花费等。

  便利就是说,系统能搜集更多车主的用车信息,以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比如车主甚至能在无人驾驶情况下,实现车内办公、车内看电影等功能。

  但新事物诞生之时总有漏洞,被生产商大力标榜的“安全”目前成为车联网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无论是技术的安全性还是用户和制造商本身的信息安全性,都在考验车联网的扩张步伐。

  系统安全吗?

  目前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都在表明,车联网就像业内人士所说,毕竟是软件和硬件组成的产品,总有B ug和漏洞。

  最近最让业界“津津乐道”的莫过于360公司对外表示,其专业团队破解了特斯拉汽车应用程序,攻击者利用特斯拉的安全漏洞,远程控制车辆,实现开锁、鸣笛、闪灯、开启天窗等操作,并且能够在车辆行驶中开启天窗。

  而早在3月底,在新加坡举行的黑帽安全会议上,网络安全顾问N iteshD hanjani就宣称,特斯拉M odel S的安全系统存在数处设计缺陷,其账户密码安全度较低,类似盗窃电脑账户密码或在线账户密码的几种黑客手段,都可能让密码的安全保护变得格外脆弱。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去年,T w itter公司软件安全工程师查理。米勒(C harlieM iller)和IO A ctive安全公司智能安全总监克里斯。瓦拉赛克(ChrisV alasek)也表示,经对网络入侵攻击汽车的研究,他们已经知道攻击某品牌车型的车载智能系统的方法。

  安全,成为车联网生产商必须极力掌控的能力。

  车主李先生就非常担心,使用车联网后,“被黑客攻击怎么办?系统上有车主各方面信息,黑客如果远程控制,把车主信息盗了不说,还可能有人身安全威胁。”

  还有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没有车联网,汽车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用于攻击的入口目前最主要的就只是O B D接口。但当所有车型都具备车联网功能,手机、电脑等各设备都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入口,“用了互联技术,某角度是增加了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李先生因此对各种互联技术持观望态度。

  当然,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安全漏洞也可能会对商家自己的数据造成威胁。黑客可能进入商家系统,盗取其重要数据,从而自己制造出产品,或者将盗取的信息卖出去。

  总之,在为用户带来各种安全、环保、便利性的同时,车联网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个人隐私还有吗?

  其实,黑客攻击只是车联网安全隐忧的其中一个方面,还有用户更担心个人隐私的曝光。

  通过车联网技术,用户的各种行车习惯和路径都会被搜集到一个平台上,虽然这是为了车辆出问题时更快得到处理,但这种被记录在某个平台上的体验的确让用户感觉“不舒服”。

  车主麦先生此前花了299大洋买了一个以O B D为接口的车载智能设备,这个设备可以定位车辆,避免车辆被盗,同时让用户了解故障详情和紧急程度。但却让他感觉“被监视”,即使这个设备能搜集车主的各种数据,为用车生活提供不少便利,但当中不少地方都可能涉及用户隐私,如日常行驶轨迹等,而这些数据,往往就是商家烹调出不同“菜式”并以此实现盈利的最重要原材料。他认为,“这些数据应该被加密,不能随意被调用,除非获得每个车主的充分授权。否则,这种被监视的用户体验确实不好。”

  也有用户担心,个人信息和隐私会被不良商家作为敛财工具泄露出去,从此生活被各种广告打扰。

  正准备买车的冯小姐最担心这个方面,“现在打开网页,各种针对性的广告都漫天飞,虽然对买家是方便一些,但是就有一种被卖出去的感觉,如果我用车的信息都被卖出去,以后各种广告肯定少不了。”

  目前,部分汽车厂商确实也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增加新的收入。比如与保险公司合作,为保险公司提供车主的驾驶时间、速度、刹车平顺性和转弯等信息,让保险公司更准确地评估车辆的使用情况。

  大数据
时代,依靠数据生存的商家和其用户隐私一时间成了矛盾,其实商家是要根据用户这些“隐私”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但用户也有担忧,隐私如果被泄露怎么办?而且“隐私”被追踪“感觉非常不好”。
  利润和隐私如何平衡?

  那么,要如何平衡利润和各方的信息安全呢?这看起来会是一个相当难解决的话题。“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就是一个悖论。”暨南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电子技术与信号处理教研室主任孔锐直接指出。

  车联网的基础是数据,如果不搜集数据追踪用户信息,车联网无法提供客户安全、环保、便利的用车环境,车联网生产商无法因此实现盈利;如果搜集了这些数据,又会面临遭黑客攻击或者不良商家变卖信息的风险。“无法兼容”是两者目前的尴尬境地。

  如果看其他领域的案例,信息泄露也似乎成为大数据时代的附属品。

  即使用户只是在某个网站上登记了电话,一些骚扰信息总自动送上门。一些消费网站也会根据用户的上网浏览痕迹,为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让用户的“被监视感”突然暴增。

  “数据时代,个人的隐私都被公开化,没办法完全保障。”孔锐坦言。“没有绝对的解决办法”是目前信息安全的困境。

  不过即使这样,他认为,生产商还是需要对安全提供保护措施,“比如在编码时,多设计更为复杂的程序,在进入系统时,要设置多层次的身份识别。”除了技术上更为专业,生产商提供技术时,也应该遵循法律法规,如果恶意泄露,将信息卖出去的,应该受到更严重惩罚。而他认为,目前我国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恶性使用信息的惩罚力度不够,这些都需要继续加强。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目前我国涉及信息安全的法律虽然很多,比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等,但似乎并没有一部专门关于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因为对哪些信息可以被商家作为商业信息销售给第三方很难界定。

  “还是需要结合各方力量,促进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而这肯定需要一段时间。界定的确很难,但还是要完善。”孔锐称。

  记者观察

  深圳本地市场还有可挖

  向来注重创新的深圳,在车联网的运用上似乎还没体现出足够的兴趣。

  记者从多家经销商处了解,深圳本地鲜有准车主在购车时对车联网表示出兴趣,本地经销商对车联网自身也并非非常了解,“很难跟客户解释或者描述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也没怎么推广相关业务。”本地一豪华品牌经销商称。

  不过,深圳作为创新经济代表,在车联网等相关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上其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消费人群对新科技产品接受程度高,另一方面整体市场环境也向好,本地观致经销商此前就曾表示,深圳本土对“逸云服务”接受程度要比其他城市更高。

  面对天时地利人和,即使目前车联网仍有诸多漏洞,深圳的各位行业大佬,尤其是IT企业的老板们,此时还是不妨多瞄车联网两眼,或者就是因为这两眼,恰好能看出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虽然车联网这种技术仍然存在着各种待解难题,但我们亦无法否认,它能为车主带来更为方便、安全和环保的体验,且具备无法估计的商业价值。当然,这需要企业在数据技术的处理上时刻注意保证用户信息安全,一些类似用户个人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信息应有更严格的保密和监控措施,要知道,一旦在个人隐私等环节做得不到位,对于那些车联网的用户而言,可能就意味着“无论把车开到哪儿,他的生活轨迹都被监视着,即使只在茅厕门口停留了两分钟……”,而这些数据,被不法分子调用,会是很可怕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数据商机VS个人隐私 车联网的攻与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