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纪:1991
芬兰大学生Linus Torvalds说,要有个386上的自由操作系统,于是有了Linux。(1991)
早期的碰撞反应:1992 - 1997
英国大学生Owen Le Blanc说,连fdisk和统一的软件安装来源都没有的操作系统太坑爹了,于是有了MCC Interim Linux,世界上第一个Linux发行版。(1992)
英国大学生Peter MacDonald说,作为一个操作系统,至少需要在内核基础上绑定TCP/IP和X窗口这样的基本功能,于是有了Softlanding Linux System(SLS)。(1992)
美国大学生Patrick Volkerding说,SLS维护的不好,于是有了Slackware。(1993)
美国大学生Ian Murdock说,SLS维护的不好,而且我们需要一个秉承Linux和GNU的开放精神的发行版,于是有了Debian。(1993)
德国的四个数学系大学生Roland Dyroff,Thomas Fehr,Burchard Steinbild和Hubert Mantel说,我们需要一个德文版的Slackware,于是有了S.u.S.E。(1994)
美国软件工程师Marc Ewing和年轻的创业者Robert "Bob" Young说,Linux可以为企业提供服务,于是有了Red Hat(红帽)。(1994)
全球各个学院的Geek们陆续发布了Linux Universe,DILINUX,Monkey等发行版,只是它们都很短命。(1995-1997)
宇宙大爆炸:1998-2003
美国创业者D. Jeff Dionne和Kenneth Albanowski说,我们需要为摩托罗拉DragonBall系列开发一个发行版,于是有了uClinux。(1998)
日本工程师Scott Stone说,我们要为亚洲用户们做一个红帽定制版,于是有了TurboLinux。(1998)
费米实验室说,红帽很好,但我们需要做一些定制,于是有了Fermi Linux(1998)。
法国大学生Gael Duval说,我要让红帽对于新用户来说很好用,于是有了Mandrake,也就是现在的Mandriva。(1998)
中国程序员邓煜、廖生苗和李凌说,我们要有完全中文内核的Linux,于是有了蓝点。(1999)
美国程序员Daniel Robbins说,我们需要一个没有预编译的二进制包,用户可以需要什么加什么的发行版,于是有了Enoch Linux,也就是后来的Gentoo。(1999)
加拿大软件公司Corel说,Linux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的软件扩展更多用户,于是有了Corel Linux Desktop,也就是后来的Xandros。(1999)
德国某ISP的工程师说,我们需要一个廉价的、有防火墙和杀毒等功能的网络防护系统,于是有了Astaro Security Linux(现在的Astaro Security Gateway)。(1999)
荷兰程序员Gerard Beekmans说,我们需要一个用户能够完全自定义并掌控的操作系统,于是有了Linux from Scratch。(1999)
苏格兰音乐家兼程序员Jay Klepacs说,多媒体人需要一个能够替代Windows和Mac OS的操作系统,于是有了Peanut Linux,也就是现在的aLinux。(1999)
中科院软件研究所说,我们要有自主产权的国产操作系统,于是有了红旗Linux。(1999)
美国系统管理员Ryan Finnie说,我们需要为系统管理员们做一个专门用来系统、文件修复的发行版工具盘,于是有了Finnix。(2000)
奥地利(德国)电子工程师Klaus Knopper说,我们需要一个可以在CD或U盘上就能运行的操作系统,于是有了Knoppix,也有了Live CD和Live USB。(2000)
瑞典程序员Per Lidén说,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贯彻UNIX的KISS原则的、基于tar.gz打包机制的发行版,于是有了CRUX。(2000)
日本的Miracle Linux公司说,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充分支持Oracle数据库的发行版,于是有了Miracle Linux。不过,后来Red Hat对Oracle的支持增强,Miracle Linux表示很尴尬,后来和红旗合作,变成了Asianux。(2000)
美国创业者Michael Robertson说,我们需要一个能跑Windows软件的Linux,于是有了Lindows。(2001)
当年Linksys无线路由WRT54G的固件在GPL下开源,一伙开发者说,我们用这个做一个嵌入式发行版在路由器里用吧,于是有了OpenWRT。(2001)
魔法爱好者Kyle Sallee说,让我们做一个可以像念魔法一样使用的发行版吧,于是有了Sorcerer。(2001)
捷克程序员Tomas Matejicek说,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装在口袋里拿来拿去的Slackware,于是有了Slax。(2002)
美国大学生Aaron Griffin说,Linux发行版应该更轻量,更简单,不需要的全都不要,于是有了Arch Linux。(2002)
美国工程师Warren Woodford说,SUSE、红帽、Mandriva神马的太难了,于是有了MEPIS。(2003)
美国开源爱好者John Andrews说,我们需要为那些安度晚年的硬件们设计一个发行版,于是有了Damn Small Linux。(2003)
澳大利亚工程师Barry Kauler说,我们需要一个用内存就能跑的超轻量级发行版,而且我很爱狗,于是有了Puppy Linux。(2003)
给Mandrake打包打烦了的Bill Reynolds说,我就是想自己打包源代码自己说了算,于是有了PCLinux。(2003)
一群系统管理员们说,我们需要一个不用花钱的红帽,于是有了CentOS。(2003)
红帽说,Red Hat Linux这种桌面服务太累,我不想做了,交给社区吧,于是有了Fedora Core。(2003)
企业、政府、学院、市场、社区:2004 - 2007
西班牙安达鲁西亚政府的官员说,我们在学校、图书馆、公民活动中心这种公共场所使用Linux吧,于是有了Guadalinex。(2004)
南非富豪程序员Mark Shuttleworth说,我们应该有个专门针对桌面的Debian衍生版,于是有了Ubuntu。(2004)
台湾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的研究员Steven Shiau说,我们应该有个专门做灾难恢复、磁盘克隆的Linux工具盘,于是有了Clonezilla。(2004)
中国开发者冷罡华和刘文欢说,中文的Linux还可以做的更好,于是有了Hiweed,也就是现在的Deepin。(2004)
CERN说,费米搞了个发行版,看来我们也需要一个,于是有了CERN Linux。(2004)
费米实验室和CERN说,既然双方都在搞Linux发行版,那能不能合作一下?于是有了Scientific Linux。(2004)
Canonical说,我们需要让KDE爱好者也能用Ubuntu,于是有了Kubuntu。(2005)
Canonical说,一个瘦客户端架构并预装了教学软件的Ubuntu会在学校里更受欢迎,于是有了Edubuntu。(2005)
诺基亚说,用Linux应该能搞出不错的智能手机/平板的触屏操作系统,于是有了OS2005,也就是后来的Maemo。(2005)
法国安全工程师Jean-Philippe Guillemin说,我们需要一个专门针对互联网应用、多媒体和编程人员的发行版,于是有了Zenwalk。(2005)
来自法国的软件工程师Clement Lefebvre说,Ubuntu还可以更好用,更漂亮,具备更多的辅助功能,做到更多国家的本地化,于是有了Linux Mint。(2006)
一群Ubuntu用户们说,我们应该有个基于Xfce桌面的Ubuntu,于是有了Xubuntu。(2006)
Novell说,把SUSE桌面版交给社区吧,于是有了openSUSE。(2006)
红旗说,把红旗桌面版交给社区吧,于是有了Everest,也就是现在的Qomo。(2006)
甲骨文说,我们需要自己的Linux产品线,于是有了Oracle Enterprise Linux。(2006)
一群Ubuntu爱好者说,我就要一个只装了MythTV的Ubuntu做家庭影院,于是有了Mythbuntu。(2007)
英特尔说,Atom处理器在移动和上网本领域有点不给力啊,需要一些强力的OS协助推动,于是有了Moblin。(2007)
云计算时代:2008 -
Damn Small Linux的开发者Robert Shingledecker说,其实系统还可以更小,我们把一个应用浏览器GUI加载到RAM中运行其实就可以满足很多用户的需求了,于是有了Tiny Core Linux。(2008)
Google说,其实操作系统有Chrome就够了,于是有了Chromium OS。(2009)
法国创业者Tariq Krim和Romain Huet说,把常用的什么社交网络、在线视频照片网站的图标放在桌面上当做Web应用就挺好的,于是有了Jolicloud。(2010)
英特尔说,设备这种事还是需要懂行的来做,诺基亚你来跟我一起干吧,于是有了MeeGo。只是,后来AMD也掺和了进来,而诺基亚却走了,这是后话。(2010)
==================
如今,到了2011年,20年的轮回。之后还会有什么?我们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