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泄题之源:命题权寻租打开方便之门
2010
年
04
月
08
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文出处: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4-08/2213905.shtml
在中国
31
个省级人事考试中心中,少数属于政府的直属机构,多数是人事行政部门主管的事业单位。“因为垄断,所以低效”,考试中心这个机构存在着很大的寻租空间
本刊记者
/
王婧
(
发自广西南宁、北京
)
文
/
周潇枭
2010
年度广西公务员考试中出现严重的泄题现象,近
9
万名考生
的笔试成绩被宣布无效,他们即将参加
4
月
25
日
的重考。
【思考】:考生,作为这场“游戏”中的弱势群体,谁来为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时间成本,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买单?
此次重考将由国家公务员局和国家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命题。广西人事考试中心不得不将命题权上交,这个连续
7
年的“全国人事考试工作先进单位”,被查出是此次考试泄露出题目和答案的源头。
严考公务员
广西人事考试中心是广西人事厅直属事业单位,创建于
1992
年,主要负责自治区每年的公务员招考。
公务员考试的录用工作由人事部门来负责,而具体考务工作则交给其下属的考试中心。省一级的考试中心开始跟进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命题思路,是从
2000
年开始的。
在
2000
年以前,各地的公务员考试命题并没有统一的思路。当时,考试共分为六个科目,包括公文写作、法律常识等等。如何为中国政府选拔出合适的人才,是让公务员命题专家们头疼的事情,尤其是,考试要能分辨出“谁最具备从事机关行政工作的能力,谁在将来的行政工作中更有发展潜力”。这与中国传统的“背书”考试截然不同。
思考:作为以考代评的“软考”,命题专家们是否也有类似“头疼”的事情?纵观
2004
年下半年以来“软考”各科目的考试试题,同一级别不同科目试题的难度、广度、效度参差不齐。类似此类“头疼”的事情是否摆上了议事日程?未来“软考”的改革创新力度能否“破釜沉舟”?
于是在
2002
年全面推进公务员考试以后,类似于公共基础知识这样的“背书”科目被删除,从中央到地方,公务员考试笔试科目稳定为行测和申论两门。
“这两门能够考验人的潜能,尤其是行测,包罗万象,基本上考察一个人从小到大的知识结构,而不是背一两本书就成的。”心理学出身的谢小庆就是最早研究行测试题的专家。“哪怕是现在为止,考生仍然不太适应这种考试。”谢小庆说。
这就对命题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命题不是什么人都参加的。需要考试中心找很多来自不同学科的教授,形成命题库。”曾多次参加各省市招考警察等公务员考试命题与阅卷的广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张廷兴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张廷兴是最早参加省级招考警察等公务员申论考试命题的专家之一。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当时我还在党校工作,省考试中心从党校系统中抽调
4
名老师参加申论命题。我们
4
人签订了保密协议,就被封闭在一个山庄的小楼里。如果要出去,有一名人事处长和司机陪同。所有的手机都要上交,只有人事处长的手机能用,但似乎是受到监控的。出完题之后,印题也是我们几个人,我们被送往一个印刷厂,全程参与印刷的过程。最后试题在开考的前一个晚上被押送到各地市的保密房间,我们要一直到考试结束后才能被解放。”
据国家公务员考试学科命题组原组长周盈回忆,关于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官方审定的用书一共只有
4
套,作为命题的依据和范例。从
2001
年开始,人事部宣布,关于公务员考试,“人事考试中心不指定教材,不举办任何培训”。
“公共科目笔试主要考查那些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能力,培训的收效甚微”,谢小庆说,“我们希望把公务员考试做成真正的人才素质考试。”而这也是人事部宣布不指定教材、不举办培训的原因所在。
国考市场
从
2000
年开始,随着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激增,通过考试录用公务员的力度加大,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人数剧增。
2005
年,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的录用人数与合格报考人数的比例为
1
:
37
;
这一数据到
2008
年,变成了
1
:
60
,合格报考人数达到了
80
万人。仅国考的报名费一项,国库就能收入
1
个亿。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中国竞争最为激烈”的第一大考。
地方上的竞争丝毫不比国考轻松。在这个官本位思想极其严重的国度,如何对付公务员考试,也成了专门的学问。政府无培训机构,使得一批社会培训机构就此兴起,各类教材应运而生。
据谢小庆的估计,中国的公务员考试培训加上相关的辅导书出版,已经形成了不低于每年
10
个亿的产业链。
以南宁为例,在广西大学周边有大大小小近
10
家公务员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的辅导班价格不菲,在招生简章中还特意注明,有“笔试协议班”和“面试协议班”,大意为“
1
万元
1
门,如果考试不过,部分退款”。此外还有“包过班”,属于“价格面议”型,普遍的行情是笔试两万,面试两万。
此次涉案的广西中公教育机构就位于广西大学旁的一座写字楼。它是广西大学附近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据其周边机构的人介绍,“平时中公教育机构也没什么人来,只是每年公务员考试之前的一两个月,生意异常火爆。”
一些大的培训机构会有自己的专职老师,但更多的小培训机构,就是在一个不到 十平方米 的小房间内,一个负责人守着一个写字台,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他们主要是从周边的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聘请教授前来讲课,“行情是每节课
500
到
800
元”,一名培训机构负责人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关于公务员辅导的教材,在高校周边的书店里,也总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这些教材多由培训机构组织人马编写,并打出“命题组”的旗号。
在谢小庆的记忆中,最初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命题的老师,都是“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很懂得“顾全大局”。
2002
年,由于公共基础知识等科目从公务员笔试考试中被删除,于是,曾经参加过这部分科目命题的老师也被剔除了。这些老师后来成了培训机构争夺的教师资源。
“在国考这一块,去培训机构的不多;但在地方上,这样的人不少。因为有保密协议的约束,规定参加命题的老师不得参加任何培训机构的讲学。所以,命题老师和培训机构的老师,就是矛和盾的关系。”谢小庆说。
思考:目前,在“软考”培训市场上,打着国家
XX
权威机构的牌号的培训比比皆是,真是让考生们“雾里看花”?命题者的“自律”素质
能否竞争得过
其自身的利益链?
在广西各家公务员培训机构的培训简章上都有师资力量的介绍。比如宏章教育集团师资中提到:“覃老师,广西人事厅人事考试中心原主任; 黄 老师,广西人事厅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 黄 老师,广西人事厅人才资源研究所原所长
⋯⋯
”
而即便是“原主任”在培训机构任职,在谢小庆看来,也不可能接触到真题,“因为命题有保密协议的制约,这都是培训机构半真半假的广告。”
当初命题阵营的分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就是,真正加入了培训机构的老师,逐渐成为了专业的公务员考题研究专家;而那些仍然留在命题队伍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每年为公务员考试出其中一部分题目,因而实际上只是“业余”。
“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务员考试专家都在培训机构里,我们是用一支业余的命题队伍来对付全职的考试研究专家。中国的考试学太厉害了,现在公务员考试有几种题型已经被这支专业队伍彻底攻破,区分度大不如前了。”谢小庆说。
命题权寻租
而另一个背景是,经过多年积累,行测试题的题库已经基本建成,越来越多参加过命题的老师流向培训机构。
在广西,行测题库从
2002
年就开始建立,每年 都有 老师出一些新的题目补充进试题库,相应地领取一定的酬劳。按照保密协议的规定,这些题目要求“原创性”和“保密性”,一旦给了题库,就不能透露出去,也不能再给别的题库,更不能给培训机构和辅导用书。
在广西,找大学老师出题的情况一直持续到
2006
年。张廷兴说,“大学老师的素质一般都很高,既然签订了保密协议,就不会出去讲课,更不会讲出自己曾经命过哪些题目。”
转折发生在
2007
年。
在张廷兴的记忆中,这一年,广西考试中心不再聘用大学老师来命行测的试题,所有的行测试题均从题库中按照难度系数抽取,将试题组合而成。
张廷兴推测,广西考试中心收回命题权的原因是“开源节流”。“他们不让大学老师出题,我就隐约感觉到要出事。”张廷兴说,“收回命题权后,考试中心这个机构存在很大的寻租空间。”此前的命题需要考试中心 和大学 老师共同参与,有一套互相监督的惯例,而命题权收回后,考试中心自此开始关门命题。
一位熟悉广西人事考试中心的人士透露,此次参与泄题的广西人事考试中心工作人员黄文亮“从
2007
年开始已经连续
4
年参加公务员的命题工作,应该深知命题工作的漏洞。他是人事考试中心的聘用人员,无事业编制,每月薪水一千五左右”。
张廷兴感受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从
2007
年开始,培训机构变得不那么规范了,竞争日益激烈。资深专家不再成为培训机构的“香饽饽”,培训机构打出的广告,也悄然由“资深专家”转为了人事部门的官员。
在此次广西泄题事件中,“有一套严格保密措施”的人事考试中心,暴露出了监管漏洞。
在中国
31
个省级人事考试中心中,少数属于政府的直属机构,多数是人事行政部门主管的事业单位。“垄断导致低效,是国内多种考试的普遍问题”,谢小庆说,“而且很容易给权力寻租打开方便之门。”
事业单位的体制也在制约着人事考试中心的发展。“在中国,考试、培训和教材就是密不可分的,早已形成了固定的产业。现在中国公务员考试的现状是,考试归国家管,培训和教材归市场管。即使有再多的规定,一旦利益足够丰厚,就会出现寻租行为。”一名研究公务员考试权力运行的专家称。
思考:目前,“软考”的现状是否有点点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的现状呢?当利益足够丰厚时,
是否也会类似的“寻租”行为。毕竟,被曝光的事件
仅仅是此类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更进一步的,在保密法中,对“泄露国家秘密罪”,最高判处
7
年有期徒刑。翻阅此前有关泄露试题而被判刑的案例,最高也只判了
3
年有期徒刑
。而另一面,有消息称,在市场上有人花了
16
万的天价在考前三天就买到了行测的试题。
思考:作为每年约有
20
万人参考的“软考”,现实中命题工作基本上是少数人的“专利”工作。若发生此类事件,则将对社会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在目前维权意识逐渐成熟化的国度中,可否承担得起
20
万考生的“精神损失”?期待在“惯性”运转的“软考”能且不断“择”“机”“小改革”,也祝福祖国的“软考”事业蓬勃发展。
在经历了此次泄题案之后,正式编制只有
10
人的广西考试中心经历了一场“大换血”。
自治区人保厅表示,已经着手对考试中心进行彻底整顿,维护公务员考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而人们关注的是,“大换血”之后,命题权寻租的空间是否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