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测试:软件测试系列最佳实践

 

完美测试:软件测试系列最佳实践

朱少民 主编

ISBN 978-7-121-16078-3

20123月出版

定价:59.00

16

360

宣传语:本书可以使读者领会到软件测试的距离之美、空间之美、技巧之美、辩证之美以及贯穿测试过程的平衡之美。

每个人都怀有梦想或理想,测试人员也不例外,希望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比较完美。本书力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告诉大家什么是完美测试,又如何做到完美测试。在给出的例子中,不仅包括功能测试、功能的异常测试、不同平台的功能测试和一些崩溃问题的处理,而且包括国际化测试、性能测试、用户体验测试、Accessibility测试等,并用较大的篇幅讨论了自动化测试。

为了达到完美测试,建立良好的测试体系、使产品具有可测试性以及缺陷预防等更为重要,对此,本书也做了讨论。最后,本书还展示了软件测试之美,使读者可以领会到软件测试的距离之美、空间之美、技巧之美、辩证之美以及贯穿测试过程的平衡之美。

虽然本书还很难覆盖完美测试应具备的各种方法和实践,但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使读者能通过最有效的手段(包括方法、技术和工具)完成所有必要的测试,实现事先所要求的需求和代码的测试覆盖率,最终能准确地给出软件产品一个完整的质量评估,使测试达到相对完美的水平。

本书适合于软件测试工程师、产品管理和管理人员阅读,也适合于大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师生作为参考用书。

业界热评

在工程上不存在完美(perfect)测试,但存在适应被测产品、开发环境和质量标准的良好(good)的测试。然而,卓越的工程师会精益求精,用务实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去逼近完美。《完美测试》通过一组生动的案例,传达了资深工程师的经验与思辨,展现了不同语境下测试实践的方法与技巧。在测试的漫漫征途上,这些有价值的内容将助您一臂之力。

——微软总部测试工程师  史亮

本书来的很是时候,在测试行业发展到今天,很需要有一本书能让我们全面、深刻地去体会测试之美。在我看来,本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不管是初踏入还是摸索几年的测试同仁,读后都会有较大收获,能切实感受到测试的魅力。

——淘宝资深测试工程师  冯思荣(花名侯风)

软件测试金字塔体系,1个中心、5个要素、21个关键域、34种方法构成的创新性方法论,值得每一位从业者品悟。此外,丰富的最佳实践案例,会让你生出身处其中的默契,更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测试创新点,贯穿于不同关键域及测试历练中。

——《软测之魂》作者 深圳迈瑞测试经理  肖利琼  

对所有从业者而言,本书都能给出非常好的测试思想、方法的提升路径与实践。除大范围阐述各种测试手段并提供其经典案例,本书在寻常的手工功能测试和自动化测试方面,提出诸多不为人知的方法与实施细节,实属难能可贵。

——淘宝资深测试工程师  高翔(花名季哥)

朱老师做为横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测试前辈,一直都走在软件测试行业发展的前沿,在测试理论和实践等方面有较深厚的积累。这次贡献这本集测试理论和最佳实践于一体的著作,实在是国内测试同行的福音。

         ——Oracle资深技术工程师 朱波

本书深入浅出地涵盖了测试领域新技术的方方面面,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抽象出一幅清晰的测试全景图,微观层面又融合业界众多资深测试专家的实战经验,让整幅图活灵活现,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百度高级架构师  朱磊  

我认为本书是最权威的软件测试著作之一。定义出清晰的框架和过程,价值远超大量同类书籍。完美是测试最期待的,想知道如何一步步做到完美,请选择它。

——佳音游戏高级测试工程师  陈子昂

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佳作,用金字塔形象诠释软件测试体系,描绘出一幅完美的测试蓝图,有助于清晰梳理测试理论;汇集众多精英的最佳实践,涉及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极其便于将所读所悟应用到实际工作、学习之中。

——@让测试飞起来

本书与通常所见的技术类书籍不同,从一开始就引入了“人”的概念,与当前软件工程领域越来越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相通。它也能帮我很好地重新梳理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并提供一些搭建测试架构的更好的思路。

——广联达质量管理部经理  彭月

受本书主编朱少民先生的委托已有时日,无奈平日工作繁忙没有余暇。此时在去往中国的飞机上,不再有电话、邮件、微博等的干扰,相对而言,或许这段时光非常适合完成这样的事情。这次去中国,是要参加思科中国研发中心的春晚,而本书正与思科(合肥)研发中心有着很深的联系。少民曾是思科-网迅(中国)软件有限公司的资深测试总监(网迅,即WebEx,于2007年被思科收购),现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任教。这本《完美测试》,是他和思科(合肥)研发中心的九位同事、思科(苏州)研发中心的一位同事共同创造的成果。这是思科文化所提倡的,同时也是我为思科中国研发团队深感骄傲之处。本书的出版将承载思科中国研发团队更多的知识共享,进而服务社会、贡献IT界的社会责任感。

去年,我作为思科全球副总裁全面管理思科协作技术集团的研发团队,而少民由于个人职业发展原因已于更早的时间离开思科,因此我们没有一起工作过。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更多地通过其他同事与各种报道了解到一些他的情况:他在2000年加入网迅,拥有优秀的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经验。但那时,国内软件测试才刚刚起步,业界对软件测试还缺乏足够重视,即使是软件从业人员对于专业的软件测试同样知之甚少。然而,他出任合肥网迅软件公司软件测试经理之后,迅速补充相关知识,同时在美国接受一年有余的在职培训,旋即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测试团队。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这支团队圆满完成来自美国总部交付的各种测试任务,而WebEx产品最终靠质量与创新在其所在领域全球市场获得第一份额。

然而,他本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一直期望从更高的层面来把握软件质量管理与测试工作,这种意识促成他不断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保持和业界分享,最终在短短数年便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软件测试专家之一。少民对于软件测试的把握,早期着重全局,举凡测试知识,皆能梳理充分而精致,所以他的著作可以作为大学教科书反复再版,其中早期的《软件测试方法与技术》,已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软件测试领域教材的佼佼者。稍后的《全程软件测试》则是这种全局观念的集大成者,它提倡全过程的软件测试,即在项目开始就引入软件测试,从需求评审、设计评审到验收测试、部署验证,直至在线测试,将质量保证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之后,他还对于软件测试的热点与新的测试方法倾注心力,《轻轻松松自动化》是对近几年自动化测试和开源软件热潮的一个响应,而今《完美测试》则尝试以案例教学的方式,给人以更多的软件测试实际工作的切身体验。这次《完美测试》的阵容更强,不仅有自动化测试方面的好手,而且还有可达性、易用性、探索式测试等各个方面的资深测试工程师的参与。《完美测试》不仅涉及前端测试,而且包含后端测试;不仅介绍传统的测试流程,而且还着重讨论了敏捷测试流程。

软件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软件质量,但是我们更要时刻关注软件质量内涵的发展与变化。早期,人们只是简单地关注软件功能,只要功能运行正常就可以交付使用;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除了关注功能、性能、可靠性之外,更特别关注安全性和易用性,尤其是用户体验。互联网产品的用户(如GoogleFacebook、腾讯的QQ等)不只是成千上万,而是几千万,甚至几个亿。面对这种海量用户,完全无法实施传统培训。此时,只有靠产品的优秀设计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让用户获得良好的体验,甚至愉悦的心情,产品才能使用户最终满意。这正是我们经常说的,产品的质量就是用户的满意度。此外,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弱势群体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与此相应,软件设计和实现开始充分考虑残疾人士的使用,并形成了一套关于软件的Accessibility标准。而《完美测试》在易用性、Accessibility测试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分享,这应是本书的一个亮点。

互联网的发展对于软件开发的另一冲击是软件产品发布的频率。在互联网时代,软件服务竞争日趋激烈,促使企业要及时响应用户的变化,快速完成需求的实现和变更,及时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这也就是敏捷方法流行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许多公司都在积极推行敏捷开发流程及其实践。本书则在敏捷测试上不仅有思想、流程上的指导,而且还有具体的案例示范。

《完美测试》以最佳实践的形式勾画与传递软件测试的知识和经验,以实际案例来反映全局的软件测技术、方法。陆游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那么这本书算是往躬行层面前进一步。本书的内容都是作者们实际工作中的体会与总结。我很乐见这样的工作经验能够铺陈成章,分享给更多有志于软件工业的读者。众所周知,中国的软件业比之硅谷还有一定差距,随着软件外包业在中国的持续繁荣,这种差异必然逐渐缩小,而这项工作跟每位软件从业者息息相关,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的责任。

最后,希望更多的读者从本书受益。

许良杰, 思科公司全球副总裁

——从完美说起

当写本书的时候,出于一种心愿,出于一种理想,取书名为《完美测试》。当真正开始写作时,又觉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首先如何理解什么是完美的测试?然后又如何把测试工作做得完美?于是在微博上发出帖子,问大家如何理解什么是完美测试,但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

    @张定勇_darren: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的理解,软件测试是建立对产品信心的过程,将产品引发最终用户损失的风险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程度。因此,完美只能是相对的,或者说测试永达不到完美的程度(这也是测试的魅力所在)。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产品的缺陷是不可能100%消除的。

    @小马老矣:简单地讲,满足用户需要就可以了。从实践来看,重在测试需求分析。根据软件需求,先从功能角度,分析所有的功能点及非功能需求,并根据实际应用分级;其次是从技术角度,分析可能对功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根据风险高低分级。以此产生测试用例,并妥善安排测试计划。

    @Eagle_Yu:我心中完美测试的结果是产品推出之后,所有使用该产品的客户都认为它是一款设计合理、性能稳定并且没有什么Bug被发现的产品。(从实现完美测试角度看)我们测试人员希望产品初期PMRDQAUED能通力合作:即产品经理能明确规划出用户的需求,用户体验设计能设计出符合用户操作习惯的用户界面和性能,开发人员能分析出将要做的产品技术上是否可行、减少正式开发过程中因为技术达不到而做的返工,品质保证能明确测试范围。而且,测试计划达到测试范围明确、阶段目标清楚、风险分析准确、可执行性高。测试案例达到覆盖面广、优先级权重准确、可维护性强。测试人员经验丰富、时间充裕。同时,开发部门开发能力强、产品高内聚、松耦合。

    @狂奔的小溪流:要做到完美测试,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测试方法把软件各个方面(如功能、性能……)的质量状态全面地体现出来。

    @赵枚:一个自证明的系统!当这个系统交付的时侯,已经完成了其各部分的功能验证。

那我个人的理解又是如何呢?我认为完美测试是通过最有效的手段(包括方法、技术和工具)完成所有必要的测试,达到事先所要求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测试覆盖率、代码的测试覆盖率, 最终能准确地给出软件产品一个完整的质量评估。因此,最有效的手段、必要的测试、测试覆盖率、准确又完整的质量评估是构成完美测试的关键要素。

1  最有效的手段:即以最短的时间或最少的资源来有效地完成给定的测试任务。自动化测试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动化测试方法的投入产出比(ROI)在某些测试场合低于手工测试的ROI,例如一次性的软件项目(而不是产品的系列开发),这时自动化测试方法就往往没有手工测试效率高。适合用自动化测试方法就一定要用自动化测试,该用手工测试的(如软件产品的易用性测试等)就一定用手工测试。

2  必要的测试:没有执行多余的测试任务,也没有漏掉该执行的测试任务。不需要的测试功能模块、不需要测试的特性、不需要测试的代码等能被隔离出来,它们会被排除在测试范围之外;而且能确定代码改动的影响范围,能够确定测试任务的优先级,从而根据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完成所需要执行的测试任务。如果时间非常有限,就完成优先级最高的那部分测试;如果时间稍微宽松些,就完成更多的测试任务,包括优先级较高的那部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那就完成所有任务的测试。

3  测试覆盖率:没有覆盖率的衡量,就不能确定测试的效果、不能确定完成了多少应有的测试任务;没有覆盖率的衡量,就很难知道测试什么时候可以结束;没有覆盖率的衡量,就难以对测试工作进行评估,甚至难以控制测试的进度。测试覆盖率包括两方面:实际用户需求验证的覆盖度和被测试代码的覆盖度。

4  准确又完整的质量评估:在完成必要的测试之后,并有能力发现测试范围中的软件缺陷,然后根据所发现的缺陷,以及前面所参与的需求评审、设计评审和代码评审的结果,针对待发布软件的各种质量特性做出准确的评估,从而能够全面地、准确地了解软件产品的质量,从而能快速地对软件产品能否发布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如何持续改进软件质量也能提出明确的举措。

 

那么,又如何将测试工作做到完美的程度呢?不外乎从人、流程、技术等方面去考虑。人是决定的因素,又是不够稳定的因素,把每个测试工程师都打造成优秀的测试工程师,几乎不可能。但是,我们打造一支优秀的测试团队是完全可能的。即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特长,在某个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形成互补,这样,从团队来看没有弱项。基于一支优秀的测试团队,我们就能建立或引入良好的测试流程,拥有良好的测试方法、技能,最终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谈到测试流程,首先还得考虑整个组织的研发流程,测试流程也只能算研发流程的一部分,需要和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流程和谐共处。如果开发采用IBM的统一过程模型(RUP),测试流程可以采用迭代的W模型;如果开发采用敏捷开发,测试也得采用敏捷测试的流程。即使选用W模型或敏捷测试模型,如何细化流程、如何引入最佳实践等问题还是需要仔细考量的,针对不同的团队、不同的项目类型需要定制、剪裁软件测试流程。例如,互联网创新产品的开发,对软件缺陷有一定的容忍度,软件测试强调协作、灵活和效率,比如某些对于缺陷零容忍度的关键系统(如金融系统、交通自动控制系统等)对缺陷是零容忍度,在测试流程上要严格、规范得多。

从技术上看,构建覆盖整个测试流程的自动化测试框架是重中之重。总体上看,基于自动化测试的方法能够提高测试的效率,也能更好地衡量测试覆盖率,但是自动化测试工具只是工具,很难进行测试需求的分析和设计,测试人员自身的智慧、技术能力依旧是最重要的。他们需要理解软件系统架构的设计、深刻了解软件实现的技术环节,包括如何让开发人员保证软件的可测试性,从而找到有效的测试方法,并能在技术上保证测试的顺利进行,获得高效的生产力。

什么是完美测试如何做到完美测试,当然不是上面几段文字就能说清楚的,甚至难以用一本书把它说清楚。一方面,大家对什么是完美测试会有不同的看法;另一方面,每个方面(团队、流程、技术)要说清楚,都需要单独用一两本书完成,加起来,可能需要四五本书才能完全阐述清楚。所以,笔者对写好这本书,一直没有把握,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但必须迈出第一步,触发测试人员的不断思考、创新和提高。另外,由于刚到一个新单位工作,有很多事要做,心情也不够平静,对本书的写作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到后来,不得不把如下一些已经写了几页初稿、内容很好的章节删去。

    让单元测试无处不在。

    模糊测试——距离之美。

    安全无底——但测试有方。

    回归测试——从有到无。

    测试过程之美——立体之美。

    测试的三重境界。

    如何构建一流的测试团队。

 

希望将来这些内容可以在本书再版时放进来,让大家看完本书后还怀有一丝期盼。

如果说软件测试是艺术,多数人都不会同意,他们觉得软件测试是一项技术工作,更乐意去讨论软件测试的自动化测试技术,讨论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的技巧。虽然Glenford J. Myres写了一本《软件测试的艺术》,但许多人仍很难从软件测试中获得艺术的欣赏。后来,又有一本叫《测试之美》的书出版了,让我们能欣赏到一些测试的技巧之美,也能获得一些真知灼见、有价值的建议或者寓有挑战性的想法,距离软件测试艺术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领略软件测试之美。

写《完美测试》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想将测试之美表现出来。因为为数不少的测试人员,特别是测试领域之外的IT人,总觉得软件测试缺乏技术含量,是一份枯燥而且重复性很强的工作,测试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为了改变这种看法,笔者想通过写一本书来展示测试之美,虽然之前已经有一本《测试之美》,觉得还不过瘾。但这本书做得也不够好,多数测试工程师因为是理工科出身、长期从事技术工作,那么仅有的几个艺术细胞早就被磨灭了,所以本书的多数作者还难以写出真正的测试之美,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更长时间的修炼。

最后,尽管本书没有完成全部使命,但还是带领大家完成了一趟快速的艺术之旅,在软件测试领域充分地欣赏各种测试之美,包括软件测试的距离之美、空间之美、技巧之美和辩证之美,更重要的是贯穿全部测试过程的平衡之美。当然,本书更多的篇幅还是在讨论如何进行更彻底的测试,从各个方面保证软件产品的质量。这里的完美测试,更多倾向于前面所叙述的那部分思想,即如何全面地、完整地、充分地完成测试,将测试工作做到相对完美的程度。

这就是本书写作的初衷和思路,但现在仅仅跨出第一步,算是敏捷方法的前一两个迭代,还需要根据读者的反馈,不断进行修改,不断迭代,争取在不远的将来推出本书的第2版、第3版,以回馈读者。

 

朱少民

2011年秋于上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