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x8=40?论58的乘数效应

 

6月17日,黑马会在成都望江宾馆举办了一次专题活动,活动的名称叫做《与未来对话--老姚与你聊聊创业那些事儿》。整场活动的主角其实只有一个人,就是58同城的姚劲波。我作为受邀的自媒体人,也去凑了个热闹。

姚劲波姓姚(不是废话吗),我也姓姚(哦)。并且,他跟我同龄。到今天为止,他创业很成功,已经是两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老板,所以今天,他作为黑马会的创业导师在台上侃侃而谈了一下午,聊自己的企业思路,聊自己的创业经历。而我呢?创业失败,因此只好以自媒体人的身份列席台下。

 1702249_14030741319524.jpg

老姚先从自己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思路开始讲,然后讲述的内容切换到创业的经历和经验上来。他提出一个新鲜的说法,叫“互联网已经倒下了”。这当然不是倒台的倒,而是说互联网、尤其移动互联网,已经从一个与其他各行各业并列而立的垂直行业,“倒下来”变成了对各行各业进行釜底抽薪的全局性经济力量。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各行各业所需的服务其实都已经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了。老姚说,虽然58平台自己只有一款APP,但却可以为每一个商业用户开发自己独有的APP,此举听起来,我感觉非常的个性化和人性化。

在他的讲述中我注意到,虽然成都重庆目前在58的比重还比不上北上广,但老姚声称自己已经不再将成都看作一个二线城市,而是当成“新一线城市”来看待。因为以成都为首的西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对于生活服务的需求量也在迅猛增长。具体的,老姚以租房为例来阐述58可能产生的经济推动。根据信息发布量和抽样成交率,“保守估计成都和重庆每年通过58同城平台能够成交112万套住房信息,为七百多万人解决租房问题,创造的GDP是在16亿以上,为两个城市经纪公司创造的佣金收入为1.69亿,提供了600多万个就业岗位”。而成都无论在交易数据上还是商业客户数量上,都是“显著大于重庆的”。所以成都能够成为58的战略中心和老姚眼中的新一线城市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实在我看来,因为乘数效应的作用,58推动的经济体量应该远远不止这一点。在经济学上,凯恩斯的乘数效应理论广为人知。当消费者购买住房的时候,把钱付给开发商,开发商又将这些钱付给承包商和建筑工人,承包商再用这些钱来购买材料工具,工人用它们来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消费品,以此类推,像链条一样传递下去……假如每一步收入提留20%,那么因为住房而创造的1块钱消费会产生5块钱的最终消费。这就是乘数效应。所以58仅住房信息一个种类,在成都重庆所间接创造的GDP,都将远远超出16亿。

著名数学家、遗传算法之父、复杂性科学的先驱者约翰.霍兰认为,“乘数效应是网络和流的主要特性”。从这个描述我们很容易看出,除了经济学,乘数效应必然也能够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理论存在。58对成都经济所产生的这个推动结果,本身就是乘数效应在互联网领域的突出体现。

老姚还提到在招聘领域的一个数据,“我们每天在成都和重庆增加5千份简历、增加4万个职位”,那就表明,仅招聘一个种类的服务,其价值就能够占到刚刚IPO的智联招聘的六分之一。霍兰在他的《隐秩序》一书中写道,“只要在某些重要节点上注入更多的资源,乘数效应就会发生,并且,它会突破那些基于简单趋势分析的长期预测”。老姚有句话形容自己的58,叫“玩的人越多越好用”,在我看来,如果翻译成霍兰的语言,用户数量就是58所注入的核心资源,用户数量的增长带来的就是乘数效应的加剧,在这种增长面前,任何基于线性分析的增长预测都是苍白的。

老姚一个人的独角戏绝不能被称为《与未来对话》,所以活动除了老姚讲述自己的经历自己的观点之外,重中之重的内容是与台下人群进行互动。台下的听众,绝大部分是黑马会的成员,换句话说,就是很多的创业者。创业者代表着企业界的未来,代表着各行各业的未来,所以老姚与创业者们在一起交互,才贴合了《与未来对话》的主题。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交换之后,各人还是一个;你有一个知识,我有一个知识,交换之后,每人都有两个。苹果的交互关系就是“交换”,知识的交互关系是“求和”。那么师生的交互关系呢?你是一个导师,当你把你的经验你的教训你的观点你的意见与学生们的实践学生们的切身体会进行深入的交互之后,你就成为了撬动学生们成长的杠杆。从这个角度讲,师生的交互关系就是一个乘法。所以老姚作为创业导师,对在座的创业者、对他们将来的事业同样有一个乘数效应。更有甚者,作为导师的老姚,假如他今天说的某一句话正好切中提问者的问题要害,那么完全有可能推动未来某个项目形成指数增长,这还超越了乘数效应。因为乘数效应是有边界的,而指数却是一种没有边界的加速增长。

不过,我对老姚的少许观点还是有不同意见:比如中国创业者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风投的作用,这些不同观点来自我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切身体会。但不管怎样,老姚的创业成功,和我的创业失败,都是历史的选择。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老姚也讲当初58面临的,是两千多家同质竞争对手的创业局面,到如今实际上只剩下58跟赶集。而58已经上市并且连续四个季度实现盈利,赶集的IPO却还遥遥无期。

作者:瞬雨  经济观察家,自由评论人
《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中国科学报》金融专栏作者,成都电台FM105.6《谈股论经》特约评论员,成都Merriheart(美丽心灵机构)心理治疗与青少年成长专家组成员

微信公众号:瞬雨

特约撰稿:《中国文化报》《新财经》《传媒》《中国计算机报》《投资与合作》《通信产业报》《中国经济与信息化》《每日经济新闻》《互联网天地》《软件工程师》《当代经理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