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英寸万转硬盘利与弊(万转“偏瘫”记连载之一)

狒哥观点
  • 3.5英寸万转硬盘已死,性能优势有名乏实乃原因之一,何时取代7200RPM主流地位的讨论可休矣
  • 3.5英寸万转与2.5英寸万转的共存,只是后者取代前者完成“重生”的必要过渡;7200RPM和15000RPM则是3.5英寸与2.5英寸都发展良好,惟有10000RPM走向“偏瘫”难免尴尬
  • 万转SATA硬盘仍然是出于利基考虑的缝隙市场产品,SAS才是王道
4月底,西部数据(WD)推出了实际上是2.5英寸规格的万转SATA硬盘驱动器(以下简称“硬盘”)VelociRaptor(参见 本站评测:猛禽进化论 ),作为其3.5英寸万转SATA硬盘Raptor家族的接班人;6月初,希捷(Seagate)公司也发布了其2.5英寸万转硬盘家族的最新成员――Savvio 10K.3。
这两款硬盘的主要规格相同――15毫米厚,10000RPM(10K RPM)转速,双盘片300GB容量,区别在于接口分别为SATA和SAS。标准的9.5毫米厚笔记本电脑硬盘即可容纳两张盘片,12.5毫米厚的型号更多达三张,但要得益于较低的转速。因此,即便是SATA接口的VelociRaptor,也不是为笔记本电脑而准备的。
目前,容量最大的3.5英寸万转硬盘(希捷Cheetah NS)才400GB,同样采用双碟设计的Raptor则还停留在150GB。但是,早在四年前,3.5英寸万转硬盘的容量就已经达到300GB了……显然,非不能也,是不为也。3.5英寸万转硬盘发展脚步的停滞乃有意为之,VelociRaptor和Savvio 10K.3的推出不过是这一规格淡出历史舞台的最新例证。
3.5英寸万转硬盘的利与弊
在讨论3.5英寸万转硬盘的衰落之前,不妨回顾一下10000RPM相对7200RPM的优势与不足。
与7200RPM相比,10000RPM的优势当然是更高的转速,这带来两个好处:
  • 更高的外圈传输率:硬盘的持续传输率与转速成正比,在其他因素相同且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就最外圈的数据传输率来说,10000RPM可以比7200RPM高出近40%;
  • 更短的平均等待时间:磁头等待盘片旋转过来的时间变短了,就平均值而言,缩短幅度与转速成正比,10000RPM比7200RPM短了1.17毫秒(3.00ms vs. 4.17ms)。
万转硬盘:偏瘫,or
10000RPM的Raptor(左)与7200RPM的Caviar SE(右),注意对比盘片尺寸
有利就有弊,更高的转速意味着更大的能耗和噪音。3.5英寸7200RPM硬盘的盘片直径为3.74英寸(95毫米),而为了控制能耗和噪音,并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3.5英寸10000RPM硬盘的直径通常为3.3英寸(84毫米)或更小,这意味着:
  • 存储容量减少:很简单,盘片面积变小了,除非提高存储密度;
  • 外圈传输率打折扣:外圈的线速度与盘片直径成正比关系,即盘片直径越大,外圈的数据传输率越高,反之亦然。在其他因素相同且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与3.74英寸相比,3.3英寸的最外圈传输率下降约12%;
  • 寻道时间缩短:盘片直径减小,意味着磁头寻道操作的行程缩短了,加上更快的磁头臂摆动速度,10000RPM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通常在5毫秒以下,与7200RPM硬盘的9毫秒相比,降低约一半。
将3.5英寸万转硬盘的高转速和较小的盘片直径(以7200RPM为参照对象)结合起来,利弊相抵,罗列如下:
  • 较高的外圈传输率:对外圈传输率来说,高转速是有利因素,小盘片是不利因素,总体而言,有利因素略占上风,纯以理论计算,3.5英寸万转硬盘的外圈传输率比7200RPM硬盘高约22.6%(10000÷7200×3.3÷3.74-1≈0.226),比原来的近40%大打折扣;
  • 单位容量成本较高:很简单,价格更贵,容量却比7200RPM硬盘低很多;
  • 更短的平均访问时间:平均等待时间和平均寻道时间都得益,作为二者之和的平均访问时间当然明显缩短――3.5英寸万转硬盘基本都不到9毫秒,还有8毫秒以内的;
  • 噪音和能耗仍然较高:虽说“硬盘的功耗正比于转速的2.8次方、盘片直径的4.6次方”,但盘片直径的减小没能完全抵消高转速的影响,还是万转硬盘的能耗更高一些。至于噪音,万转硬盘也通常比7200RPM硬盘高5分贝以上。
有了上述结论,就好进一步探讨3.5英寸万转硬盘的衰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sas,休闲,万转硬盘,VelociRap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