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使用的一些实例

1.Array语句缺失值的填充

data missing;
input x y$ z$ m;
cards;
. . . 1
2 . 3 .
;
run;
 
data result;
set missing;
array char _character_;
array numr _numeric_;
do over char;
if char eq "" then char="null";
end;
do over numr;
if numr eq . then numr=0;
end;
run;

结果显示:


需求:
如果给定一个数据集,发现其中有很多变量确实,但是事先又不知道到底是哪些变量缺失,而且该数据集数据结构非常不稳定,这次的变量数和下次的变量数可能不一样,所以,尽管SAS有一个过程步PROC STDIZE可以完成类似的需求,但是对于这种需求是无法完成的,除非每次调用程序的时候更改PROC STDIZE的VAR变量列表,这在实际项目中时不可能的,主要原因是维护代码成本太高。


程序解读:
1)程序声明了两个数组语句,一个是所有字符变量,一个是所有数值变量。
2)DO OVER CHAR 语句是循环语句,意思是循环所有的数组CHAR对应的变量(这里当然是所有的字符变量),每循环一次,程序将执行一次IF CHAR语句,如果CHAR EQ ""条件为真,则执行CHAR="null",否则不执行。
3)循环完毕所有的字符变量后,程序继续执行下面的DO OVER NUMR语句,原理和上面类似。
4)执行完两个循环语句后,系统执行RUN语句,输出第一条观测。程序跳回至DATA步开头,再次执行第二条观测,依此类推。

2.统计及格人数

data score;
input id$ x y z;
cards;
a 75 84 65
b 54 74 71
c 51 56 52
d 50 50 60
;
run;
 
 
data qualify;
set score;
k=0;
array chengji(3) x y z;
array base(3)_temporary_ (60,60,60);
do i=1 to 3;
if chengji(i) ge base(i) then k+1;;
end;
if k=3 then output qualify;
run;

结果如下:

score数据集:


Qualify数据集:


需求如下:
现在有四个学生选修了三门课程,x;y和z。其成绩单分布如数据集score,要求统计所欲课程都及格的学生,并输出该学生的成绩单。

程序解读:
1)程序编译后,数据指针指向score第一条观测,接下来设置变量K的初始值为0,而下面的两个ARRAY语句在程序编译的时候已经声明,程序不会执行一个声明语句,根据前面对临时数组的解释,这里BASE显然是一个临时数组名,且初始值都设置为60.接下来程序执行DO循环语句,并对DO循环语句里面的IF语句作出判断是否执行。
例如,当i=1时,chengji(1)对应x变量,BASE(1)=60,在第一条观测上,x=75,显然,条件成立,于是执行累加语句k+1,得到K=1(因为此时K的初始值为0)。然后DO语句执行END,并进入第二次循环,对CHENGJI(2)即Y变量执行同样的操作,由于84>60,K值再次被累加,得到K=2.最后,由于CHENGJI(3)即Z变量的值65>60,K值又一次被累加,此时程序跳出DO循环,最终在第一条观测上,K=3,接下来的IF语句显然成立,程序执行OUTPUT语句,输出 第一条观测

2)接下来,程序跳到DATA步开头,继续执行第二条观测,再次初始化K值为0,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 由于累加语句的变量本质上是一个RETAIN变量,PDV将会保留第一条观测时计算的K=3到第二条观测,这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需求是要统计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及格,而不是统计累计有多少课程及格。

3)对第二条到最后一条观测,系统经过类似的执行,最后满足要求的显然只有第一条观测。

3.统计选择题回答正确题数。
data single;
input id$ q1$ q2$ q3$ @@;
cards;
01 a b c 02 a b a
03 b a c 04 a b c
;
run;
 
 
data correct(drop=i);
k=0;
set single;
array q(3);
array crt(3) $_temporary_('a','b','c');
do i=1 to 3;
if q(i)=crt(i) then  k+1;
end;
run;
结果显示:
single数据集:


correct数据集:


需求如下:
对数据集single,一共有三道选择题,四个学生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每一题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分别是a;b;c。试统计全部正确回答三个问题的学生。


程序解读:
参考上面的2.统计成绩及格人数

4.横向排序变量
data a;
input x1-x7;
cards;
23 44 81 13 42 34 26
14 18 10 20 33 11 50
;
run;
 
data final;
set a;
array arr(1:7) x:;
array copy(1:7) cx1-cx7;
do m=1 to dim(arr);
copy(m)=arr(m);
end;
do i=1 to dim(copy);
do j=i+1 to dim(copy);
if copy(j) > copy(i) then do;
temp=copy(j);copy(j)=copy(i);copy(i)=temp;
end;
end;
end;
run;
结果显示如下:
a数据集:


final数据集:

需求如下:
数据集A有7个变量,原始数据是无序的,现在要求重新生成7个新的变量,其值是对应的原7个变量的降序排列。

程序解读:
该程序的难点是如何排序,注意这里不是SORT过程的纵向排序,学过编程语言的读者应该对冒泡算法比较熟悉,该题就是利用冒泡算法来实现需求。
1)程序中的第四道第七行生成7个新的变量。

2)从第八行到倒数第二行程序执行冒泡算法,通过两个DO循环语句,在嵌套DO语句里面,通过比较相邻两个新变量的值,如果后一个变量值大于前面的变量值,借用一个中间临时变量TEMP对调两者,如此循环直到最后一个变量。

5.删除缺失值比例超过一定阈值的变量列表

程序如下:

options symbolgen;
data missing;
input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c1$ c2$ c3$ c4$;
datalines;
1 . 1 . 1 . 1 4 a . c .
1 1 . . 2 . . 5 e . g h
1 . 1 . 3 . . 6 . . k l
1 . . . . . . . a b c d
;
 
data _null_;
if 0 then
set missing nobs=obs;
array num_vars[*] _NUMERIC_;
array char_vars[*] _CHARACTER_;
call symputx('num_qty', dim(num_vars));
call symputx('char_qty', dim(char_vars));
call symputx('m_obs',obs);
stop;
run;
 
 
%put &num_qty &char_qty &m_obs;
 
 
data _null_;
set missing end=finished;
array num_vars[*] _NUMERIC_;
array char_vars[*] _CHARACTER_;
array num_miss [&num_qty] (&num_qty * 0);
array char_miss [&char_qty] (&char_qty * 0);
length list $ 50;
 
do i=1 to dim(num_vars);
if num_vars(i) eq . then num_miss(i)+1;
end;
do i=1 to dim(char_vars);
if char_vars(i) eq '' then char_miss(i)+1;
end;
if finished then do;
do i=1 to dim(num_vars);
if num_miss(i)/&m_obs. ge 0.7 then list=trim(list)||' '||trim(vname(num_vars(i)));
end;
do i=1 to dim(char_vars);
if char_miss(i)/&m_obs. ge 0.7 then list=trim(list)||' '||trim(vname(char_vars(i)));
end;
call symputx('mlist',list);
end;
run;
%put &mlist;
data notmiss;
set missing(drop=&mlist);
run;

结果显示如下:
Missing数据集如下:


Notmiss数据集如下:


需求如下:
要求删除数据集missing里面缺失值比例超过70%的所有变量。

程序解读:
这个程序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复杂,但是这是一个典型的ARRAY语句和RETAIN语句(这里是累加语句)综合应用的例子。主题程序主要分成三部分:

(1)第1个DATA  _NULL_程序:
if 0表示条件恒为假,then后面的语句永远不执行。但是nobs在编译时就可以得到,因此,上面程序是一种不打开数据集而获得数据集观测的巧妙方法。
总体介绍:
这个DATA步,区分并计算所有数值型和字符型变量个数,并把结果赋值给两个不同的宏变量num_qty和char_qty,同时获取数据集missing的观测数,也赋值给另外一个宏变量m_obs,整个程序都是在编译阶段完成的,没有执行任何语句,这是为了提高程序运行的效率。
(2)第2个DATA _NULL_程序:
此处需要讲解一下end=finished语句。
end=variable语句,定义一个变量variable,作为文件结束的标志。并且该变量的初始值为0,当SET语句读完输入数据集的最后一个观测或合并后的数据集的最后一个观测时,其值变为1。
总体介绍:
对数值型和字符型分别计算每一个变量的缺失值个数并累加,最后根据预设的阈值(这里是70%)找到满足条件的变量,并赋值给宏变量MLIST。
详细介绍:
1)这个DATA过程, 声明了四个数组,
num_vars指向所有的数值型变量(n1-n8),使用_numeric_故不在输出数据集中显示
char_vars指向所有的字符型变量(c1-c8),使用_character_故不在输出数据集中显示
数组num_miss,以所有的数值型变量个数为数组元素个数(8个),默认变量名是num_miss1-num_miss8,并设置初始值为0;
数组char_miss,所有的字符型变量个数作为数组元素个数(4个),默认变量名是char_miss1-char_miss8,并设置初始值为0;

2)接着执行下面的两个do语句,即分别检查num_vars和char_vars中的数据,如果是缺失值,则对应的num_miss(i)和char_miss(i)的0就会变成1。
3)下边的语句是if finished then do;由于上边我们还 没有读取到missing文件结尾, 即此时的finished=0,所以程序不执行该语句,直接执行RUN语句,输出第一条观测,程序跳回DATA步开头,继续执行下一条观测
4)这样依次执行下去,当读到最后一条观测时,程序执行IF finished语句,完成两个DO循环操作:
【1】第3个do循环执行dim(num_vars)=8次,每次都对num_miss(i)/&&m_obs.的值进行判断,如果缺失值比例超过70%,则执行list=trim(list)||' '||trim(vname(num_vars(i)))赋值语句。注意,该赋值语句中的list不是一个RETAIN变量,因为RETAIN变量是专门针对一个变量的不同观测操作的,是纵向操作,而这里由于数据指针一直停留在最后一条观测,对list进行的是横向的ARRAY操作。
变量vname返回数组元素对应的变量值。比如第一次执行DO循环时,由于num_miss(i)/&m_obs.=num_miss1/4=0/4=0不大于70%,因此未执行IF语句。进入第二次循环,由于num_miss(i)/&m_obs.=num_miss2/4=3/4=0.75大于70%,因此执行IF语句,得到list=N2。同样程序一直执行到第四次循环时才又得到list=N4,但是由于数据指针仍然停留在最后一条观测上,因此前面的list=N2还保留在内存缓冲区,并通过list=trim(list)||' '||trim(vname(num_vars(i)))赋值语句把list=N4的值加上去,如此下去,直到读完 第8个数值变量num_miss8,最后得到list=N2 N4 N6 N7。

【2】第4个DO循环执行dim(char_vars),4次,同样可以得到如下结果:list=C2,但是同样是由于数据指针的原因,第3个DO循环得到的list值会加到list=C2上面去,最终得到list=N2 N4 N6 N7 C2。

5)最后程序通过CALL语句把list值赋值给一个宏变量,进行接下来的操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array,实例,s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