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小史记011

程序员小史记011

PS :实在喜欢“老爸老妈的浪漫史”,感觉剧情和老友记比起来更贴近生活,呵,大家有时间的话不妨看一看,轻松搞笑,又觉得真实可信。

 

在我后来的几家公司经常会感觉有些随意,也许是在MIT呆的久了,每次见到天马行空的代码,总会怀念原来在 MIT 那种规范化的代码和流程。 MIT 是通过CMMI4的公司,确实在这样的公司能学到不少东西,代码规范,标准的开发流程,文档编写,单元测试等。不过CMMI始终是一个评估性的东西,实际中项目一忙,往往就没有时间去写那些详细需求文档。项目刚开始时,我们每个人都要写周报,也是公司的牛人做的excel,你填写完了之后VBA会帮你生成工作量的详细报表,项目前期我们老老实实的每天都写,每天都记,后来发现写这东西经常会打断思路,而且又浪费时间,写了之后天晓得哪个会看。后来逐渐的大家就到月末的时候再写,每个人写一上一部分,然后抄抄其他人的,再修改润色一下,还有的就直接请别人代写了。再到后来,大家就干脆轮流值日,每次小组里哪个比较空闲的就让他包揽了,于是这月报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敷衍一下交上去,其实david也知道,每次也只能笑一笑带过。

 

记得公司过CMMI4的时候,每天david都盯得很紧,为了CMMI,一边要赶项目进度,一边要检查以前的代码。代码没有注释,加班补上,命名不规范,加班改上,文档不全,连夜加班补上,没有测试用例,抽时间补上,总之无论如何补,这个权威性的评估都要拿到。评估前一个月,每个人都被单独叫去上指导课,万一评估时遇到问题怎么办、该怎么回答、如何逃避之类的,总之那段时间苦不堪言。想起印度的软件业,人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写文档,文档写的那叫个细致,随便找个新手,只要有文档,立刻就能投入进行开发,不得不佩服印度人的写文档的功底。国内的公司就是不行,一般都是人走茶凉,特别是项目组的骨干,一般走上一两个整个项目估计就要推倒重来。不由想起英语四级考试,CMMI的作用大概类似于此了,是否能真正提高软件质量,为项目带来“多快好省”并不重要,有市场就有需求,考个认证,出去混总归面子上光彩的多。

 

说起印度人,不由想起一件事,新加坡公司以前有个印度员工,有一次客户那边反映页面数据出错了,印度阿三反应速度实在是快,很牛叉的拍着胸脯说,“小case”,然后刷刷两分钟搞定,客户当时还觉得很满意。后来就在这家伙从MIT消失之后,客户又来反馈说,数据又有问题了,还是同样的问题。我们一想,这个bug不是已经closed了吗,很奇怪怎么又冒出来了,查到后来才知道,你猜怎么,原来阿三程序是一点没动,直接进入数据库,把其中出错的数据改成对的了,真是创意的想法,有才之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公司一上了规模,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员工,不过在MIT这样的公司,个性很少有发挥的空间。

 

X 是很老实的人,和我们同一批进来的,平时工作可谓是兢兢业业,每天早出晚归,在david面前始终表现的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们也一直以为X就是这样的人:做事认真,埋头苦干,不介意加班。也一直是david口中的我们学习的榜样,很让人惊讶的是某天居然给david上了一堂政治教育课,具体如何我是没有亲见的了,不过听说david从会议室出来脸色很是红润,X狠狠批判了david一次,大概是关于加班的话题吧,不知道david是何感受。我的印象中,那是他第一次把个性发挥的如此淋漓尽致,也是那一天,X提出了离职。

 

05 7月左右,在邮件中第一次看到这样正式的字眼“Be Promoted to Project Manager”,david如愿以偿升到了15级,一时在公司里风头最劲的就是david了。7月开始,项目已经进入了SITSystem Integration Test)和UATUser Acceptance Test)阶段,我们这一批新员工也开始打算起来,象流水一样四处涌动。像我们这些刚进来的员工,工作2年能升到12级的就是很运气加实力的了,据说MIT成立以来,2年内从 11升 到13的也不过有2个人,我工作2年多的时候就离开了,所以离开的时候依然是11级,也始终是一个遗憾,面子问题。

 

那一年项目组的人陆续流失,不管是为了薪资还是想换个环境继续发展,第一份工作呆了两年之后,有些想法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那一批走了十多个以及04年新进几个员工的离职,项目组算是少了一半以上的人。不过我们不知道的是后来那一年david手头上就有了312级的名额,结果由于下面的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加上几个小牛的相继跳槽,更是让david的团队没有了提拔的对象,只好在留下的人员里面选了3个。H当时在项目组其实仅仅是负责项目内部测试,编程的东西很少接触,很幸运的跟了david刚好满2年,所以12级的名单上赫然有他。H自嘲说,自己是矮子里面挑将军,还是个矮子。天命所归,你就从了吧,我想。

 

第一次离职颇有毕业时离开学校的感觉,虽然一直想走,一直说一天都呆不下去了(由于david的加班政策),可真的要离开了,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不知道第一次离职究竟是怎样的感觉,我却只有怅然,加上失落,还有一些不舍。

 

离职的时候david找我谈了一次话,地点当然是在小黑屋,我还记得很清楚。他告诉我,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公司不理想,有很多地方不完善,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到下一家公司,可能公司的环境更不适应自己,他找了几家公司,以前在工厂呆过,培训也上过,后来还努力在私企尝试做过一段时间,在MIT这样规范的公司突然决定要跳出去,时不时没有考虑成熟。david最后总结说,MIT是他见过的最规范最人性化的企业。在我呆过几家公司之后,我才知道他的话有道理,不过要是再选择一次,依然还是想出来见识一下,很多事,只有做过了才知道选择的是对还是错,无论值不值,毕竟经历过。

 

说起辞职的想法直到离开,酝酿了半年左右的时间,网上经常有“程序员30岁之后该怎么办”之类的帖子,那时候也常受到影响,一直嚷着要转型,其实后来才明白,越是嚷的大声,其实心里越是没有底气。毕业之后的一年,说实话,很多次想去考研,不再学计算机了,学文学。大学里空白恋爱史,毕业后一直呆办公室,没办法,毕业之后一直在后悔,一直想去考研,就是想回到学校再谈一次恋爱,老杨曾问我“那为什么没去考呢,大学是恋爱的温床阿”,我说,毕业之后一直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又开始觉得考研是浪费时间,人就是这样善变。

 

那段时间整天和同事一起30岁之后该怎么办,讨论前途,讨论去做销售,做房地产,或者自己开饭店,总之感觉自己做程序员有点大材小用了,做什么都好,都比成日里闷头写代码强的多。和一起进公司的同事隔三差五就去大排档整点小菜,来几瓶雪花,然后互相算计人生,讨论着做哪门子比较赚钱。提起做销售做市场的就羡慕不已,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喝着法国香槟,穿的西装笔挺,出入五星级大酒店,认识的都是生意场的成功人士。有钱了,咱也考个MBA,在外面包个二奶,那段时间,脑袋里装的全是如何快速成长为腰缠万贯的小老板。

 

很羡慕同事A,可以改行去做企业内训,在一家国内的公司做咨询讲师,也还不错,经常可以听到他说一些趣事,某月某日外地出差,晚上无事可做,于是爬起来去小镇上看脱衣舞。最前排的位子,什么都能看到,爽死,他说,你应该找一些能有激情的工作,要么就开阔一些业余生活。 然后他问我,你打算转行?我说,恩,打算做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不得不承认,当时是我最具有理想的一段时间,也是最浮躁的一段时期。

 

其实,不管做什么都好,关键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可以不规划人生,但不能妄想一步登天。后来我终于没有转行,跳槽到了三楼的一家公司,不管怎么说,从一楼跳到三楼也算一个进步吧,最起码工资涨了不少,未来的选择也多了许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员小史记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