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应试教育的死穴,恰在于堵死了孩子“犯错”的空间》有感
“科技创新带来的利润最高,同时在生产要素(资源、能源、劳动力)已经达到极限的时候,中国要想发展只能依靠创新。”
最新看了一篇文章---《应试教育的死穴,恰在于堵死了孩子“犯错”的空间》,联系到笔者上周参加了一个“龙芯”负责人胡伟武的参与交流会(议题是:“中国制造之自主CPU发展道路-兼谈龙芯工作体会”),在其分享的近2个小时里面花了三分一的时间谈“创新驱动发展”。
该文中明确指出了如下几点
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玩耍”的初心开始
在该部分中详细结束了为什么创新如此重要?
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空已不再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演变为日用品,在其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只需借助任何连接到互联网的机器终端,人们可以免费获得任何所需信息。因此,比身边的人多具某方面知识已经不再构成竞争优势。常规的白领和蓝领工作,更多地可以由机器人替代。所以,在新的创新经济社会里,个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人类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附加价值,体现为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创新”的能力。
半个世纪以前,登月迈出了美国历史上的最重要的创新的那一步。在大量科研成果解决了诸多技术问题之后,终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听起来难免陈词滥调,但是其中的曲折与弯路恐怕只有亲历者才能体味。在这当中政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鼓励科技进步、加速创新,为整个社会带来了财富。然后,再用这些财富去支持新的创新,构建起了“美丽的”良性循环。
不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机构,“孕育”创新,就会创造更多社会财富,更多的社会问题就会得以缓解甚至解决。所以,创新在为“创新者”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更多地创造了集体财富、社会财富。
也说明了创者者不可缺少的素质:
好奇心,善于提出好的问题,以及渴望获得更深入的理解的一种习惯;
协作,始于倾听和学习那些与自己的观点和专业知识上存在很大差异的人;
关联性或整体性思考;
行动和实验的偏好。
然而“应试教育的死穴恰恰在于它没有给孩子们留下‘犯错’的空间”
没有了“犯错”,渐渐的你会发现人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的摧残下慢慢的削弱,甚至磨灭。
整个国家的教育环境让满嘴“十万个为什么”的小朋友受到训词,而以成绩论英雄。而这些模式化的考试是无法培养出创新者的。
到了大学之后不在已考试论成败,但是保守的大学校园里面对的却是好奇心、探索精神已被扼杀在萌芽阶段的一群“国家的明日之星”。
传统教育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传授知识的方法事倍功半,而仅存不多还具有好奇心的少年,有被这些所谓的学业所拖累。
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是,知识信息量本身是以指数级增长的。即使是在一个给定的领域里,一个人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相关知识。一个老师越是试着教给孩子更多的知识,那么学生就越会觉得“学海无涯”。结果就是太多的学生从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只懂得如何通过考试,但是再也不想学习了,而且缺少真正重要的技能。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创新者呢?不妨让其多多尝试!
个世界上,想不经历失败而径直走向成功是基本不可能的。应试教育的死穴恰恰在于它没有给孩子们留下“犯错”的空间。试错,才是人类不断学习的前提。
与其称为“失败”,不如称之为“循环重构”
今天,显性信息的价值正在快速地趋近于零。真正创造价值的事是人们根据所知能够做些什么。事实上,真正的学习只发生在实践之中,发生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发生在人们寻找答案的道路上。
通常,学生受到的训练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高度专业化使之难免越走越“窄”,但是当他们试着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广阔的思考。
只有这种不断的尝试才能让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只有敢尝试了才敢去创造,才能让孩子们拥有创造力。
而这些东西又是一个系统 工程。整个国家需要有这种创造性的环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的就是作为父母的这一批人。正如胡伟武所说,中国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靠科技创新,而要想科技创新又必须拥有一群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