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和责备 只会造成冲突[收藏]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当你遭到别人的批评和责备时,心里的第一个反应会是什么?

曾经有专家研究,当一个人遭受批评时,心跳会加速,然后防卫本能就会浮现。为了维护自尊,他可能会采取攻击的手段,转移焦点。所以批评和责备,只是造成更多的冲突。

有一次,我在意大利旅行时,在一家餐厅和朋友吃饭聊天。可能是聊得太尽兴了,我不知不觉用脚尖点踏地板。隔壁桌有一名意大利人,面带笑容,而且很客气地对我说:「你的脚能否不要这样?」

我赶紧向他敬个酒,化解了状况。但是我猜想,如果他态度不好,用指责的语气,我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不服气:「我踏我的脚,关你什么事?哪一条规定人不准踏脚?」要不然就是耍赖:「想管我啊?你去找经理来呀!」要不然就把焦点转移到对方:「看不顺眼的话,你也可以踏啊!」

难怪卡内基曾经说:「当一个人受到批评、责备时,是一个危险时刻。」当你批评别人、指责别人时,就是在冒一种风险,非常可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即使你的批评和指责是出于善意,但对方因为自尊受到伤害,就算知道自己错了,也要为自己辩护,死不认错,甚至故意跟你唱反调。所以批评和责备,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同事讨厌你,朋友疏离你,亲人回避你。

我们常听说,有些大企业的老板以骂人出名,这些公司的员工离职率通常满高的,有的甚至高达三成。仔细想想,老板把员工骂跑了,那么公司在员工身上投资的时间、训练和金钱,都跟着付诸流水,更不要说要凝聚员工的向心力了。 所以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需要别人由衷的合作,而前提就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  

伤害亲密关系的利刃

现代的离婚率高,很多年轻夫妻结了婚以后,才发现相爱容易相处难,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批评和责备对方。有时一言不合,甚至大打出手。

小时候,我常到新生南路上的教堂做礼拜。每次上主日课时,神父都会讲一些道理。当时有一位加拿大籍的白神父,虽然是个外国人,但是因为在大陆传教多年,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还带了点山东口音。

有一次在上主日课时,他就对教友提起,对家庭关系最具杀伤力的事情,就是批评。很多作丈夫、太太的,每天唠唠叨叨,一直讲对方的缺点、坏话。「不少婚姻就是这样破灭的,」白神父强调。

那时候,我们觉得白神父讲得没有什么道理。一方面,四十多年前,台湾的离婚率不高,而且哪家的先生和太太不是唠唠叨叨的?但如今回想起来,白神父的话其实很有道理。

前美国总统里根说过,他的太太南希当天过得快不快乐,他一回家就知道了。是他有特殊的透视眼,可以看穿人的心思吗?当然不是。

里根透露,他和南希有一个协议:如果当天过得很不愉快,心里有很多抱怨、骂人、批评的话,就把浴缸放满水,加很多沐浴用的泡泡,在里头边洗边发泄。等他回家后,发现太太身上散发出洗过澡的香味,就知道她今天曾经有过满腹牢骚,但如今都已经纾解完毕。不愉快的情绪,就不会带进两人的亲密关系里。

可见得,即使亲如家人,不论是夫妻、亲子,批评和责备都像一把利刃,会严重伤害原本的亲密关系。

卡内基主张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还有一项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耐心和包容力。

我们总是可以轻易地看见别人的失败、错误和缺点,而且忍不住提出批评和建言。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遭遇失败、犯错和面对自己的缺点时,期盼的并不是别人的批评、指正,而是耐心和包容。

所以,当我们对别人发挥耐心和包容力时,其实是在进行一种影响力的投资。 想象一下园丁的作法。当他栽种的植物成长不如预期,他并不会去责备这些植物,而是提供它们更好的成长条件。

孕育人际关系,也是相同的道理。

亲爱的读者,当我们都知道了「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有多重要,你可能立刻产生一个问题: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这三不?有没有实际的方法,可以控制我们想要批评、责备的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