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IT职场人生系列的第九篇。
前不久几个朋友去海南玩,因为一位年轻的同事正好在附近出差,就一起去了。这样的一次旅游,几乎会花掉她大半个月的工资,所以引发了对金钱观的思考,简单而言,就是:钱该怎么花?整体比较乱,用几个问题串起来。每个人的环境和经历不同,因此只可说是自己回顾及环顾之后的一些想法,取其思想而弃其技法。
1. 要攒钱吗?
基本原则:开始不,以后要。
本人第一个工作很烂,单位极烂,工资更烂,通胀又厉害,以至于不到现在的百分之一还差点。所以就算攒下,也淹没在利息里边了。
日后通胀应该是主流,IT业人员的整体上手速度很快,技能发展带来的收入涨幅也很高,所以开始两年不要攒钱。攒了也看不到。
2. 要寄回家去吗?
基本原则:开始不,很久以后是。
其实人在22~40岁的时候,父母大约在50~65左右,正是收入的顶峰时期,身体一般也还可以,不大用钱。
能做到结婚,买房子(或不买),生孩子不用父母的钱,就已经很好了。
父母都有攒钱的习惯,寄回去的钱都变成死钱了,等20年后会寄回来一堆毛票。所以最好这段年龄段,各花各的,父母自己没事也别攒钱。
父母真正用钱的时候,大约是在65~80岁,也就是我们40~50左右的时候,有早有晚,要大只有个规划。很多人刚在那个时候还完房贷,很不妥当。
3. 消费掉?
基本原则:不。
由俭入繁易,由繁入俭难。我以前有个同事的手机居然要5000元,而这是他一个月的工资。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在收入50000的时候,多半就不知道要买什么了,收入多少都能花光。
一旦陷入炫耀性消费,几乎就永无止境,而且关注“谁消费多”会胜过“谁收入多”这个实质问题,最终陷入经济困境。
4. 不能攒,不能寄,不能花,那?
回顾及环顾四周,发现有几件事情很值得投资。
个人比较成熟的想法是继续教育,比如学学外语,学学语言,考考认证等。
继续教育本质上讲不等于花钱上课,而是要保持学习的持续性,不要让钱难住。在当年CCIE什么的很火的时候,很多人学习和考证,获得了很好的收入。
本人本来舍不得给自己投资,后来因为公司给报销,07年才去学了个外语口语,结果是9个月后就在国际会议上做翻译了,当时悔得肠子都青了,因为在当时的8年前有个很好的同事邀我一起考GRE出国,我觉得又贵有没有把握就没去……现在他在美国都买大房了,后院要挖游泳池……
而之所以能去这么家大方的企业,又是因为在1个月前自己掏3500块钱买门票参加一个年会,在上面认识了他们的人,第二个月就面试通过,当月就被扔过去学外语去了,报销的外语学费比那个门票钱还多。
当然这件事情有机缘巧合的部分,不是说谁坐在菩提树下,都能等着成佛。只是说:在继续教育这件事情上要对自己大方一点,凡事多从效果上考虑,少从开销上考虑。很多人有钱买这个Pad那个Phone,就是没钱去学外语或买专业书看,就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继续教育的思想是:钱放在某些地方会贬值,另外一些地方有风险,还有些地方浪费,只有放在自己身上变成本事,会在日后赚回更多。
5. 车?
在北京正常情况,每个月会在车上花费1500元左右,外加因为车而产生的额外消费(更多的聚会,更多的购物,停车费等)1000元或更多,要有思想准备。
本人很看重车的生产工具属性,如果自己脚上长了轮子只是用来花更多的钱的,会很不值得。横竖也得开车去学习,和同行聚会,认识更多的人,参加更多的会等等。
6. 房?
不评论是否应该或何时买房,呵呵。
只是在想:如果有100个家境还算富有的年轻人,每人家里给20万买房子,但他们偏偏不买,而是合伙开了一家纯软件公司,账上有2000万现金——这一点还是很猛的,懂行的都知道没有几家公司能做到——反正是自己给自己发工资,一人一年就发5万,大家就能自己供养自己公司4年。当然公司会有额外的开销,工资也会涨,不可能坚持到4年,但也不需要坚持4年,公司就应该盈利了。
怎么没见过这样的公司呢?可能是中国人的房产观和消费观,造成了过去10年中除了360,再也没有兴起任何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互联网公司。
这和乔布斯在车库里不上大学不买房也要把公司开起来的观念差别很大。
7. 创业?
支持。
前面的房产观和消费观造成了很多资金的积压,也导致了当下其实是创业的最佳时机,因为所有热钱都不在软件行业,而同龄人的钱都买房子了。
观察10年前崛起的一批软件企业家,马化腾,丁磊,李彦宏,陈天桥……几乎都是同龄人,最大的比最小的就大5岁(好像68到73)。老一辈的任正非,柳传志,求伯君在干什么?只能说IT业每10年就要换人,老了就是老了,中外都是如此。
所以简直再也难以遇到老一辈都老了,同龄人都在供房的时代了。
5年后就应该有这一代IT人的公司成名,10年后将改变IT格局,拭目以待
原文出自:http://blog.csdn.net/cheny_com/article/details/6758275